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功能改性双剑合璧,绿色腈纶条抢占国际市场C位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功能改性双剑合璧,绿色腈纶条抢占国际市场C位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11

(正文)

七月的张家港,长江边的风带着夏末的湿热,吹进安泰纺业智能化生产车间的通风管道。生产部黄厂站在中控屏幕前,指尖划过一组实时数据——当天下线的30吨有色腈纶条中,有12吨是为欧洲户外品牌定制的"冰感防晒系列",纤维截面的异形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这是他们今年新突破的"原液着色+功能性改性"复合工艺。

"李经理刚从广交会回来,带回的消息比这数据还让人提神。"黄厂转头对身边的技术员笑道,"他说现在客户不提'环保'都不好意思开口,咱们这不用染色的腈纶条,在东南亚展位上被围得水泄不通。"

市场部经理李雄此刻正在办公室整理报告,桌上摊着的《2024中国腈纶行业白皮书》被他用荧光笔划出重点:全年650万吨产量、12%同比增长、300万吨出口量——这组数据背后,是他和团队近半年来频繁往返于浙江、广东面料厂的原因。"去年我们预判到腈纶短纤维出口会冲新高,提前把有色腈纶条的色牢度标准提升到欧标4级以上,现在看来赌对了。"他指着电脑里的订单表,某头部家纺企业的秋季订单中,采用安泰原液着色腈纶条的"抗菌暖感毯"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15%跃升至38%。

这场"赌对"并非偶然。1993年从张家港一家小纺纱厂起步时,安泰纺业主营的还是常规腈纶纱;2008年金融危机后,李雄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注意到"原液着色纤维"的潜力——这种在纺丝阶段就融入色母粒的工艺,比传统染色节省60%以上的水,还能避免染料残留。当时团队顶着"投入大、回报慢"的质疑,花三年时间改造了三条生产线,如今这些生产线正以95%的开工率运转,产出的有色腈纶条不仅供应国内服装品牌,还通过RCS再生认证进入了ZARA、H&M的供应链。

"要说最惊险的,还是去年那个防晒服订单。"黄厂回忆起2024年夏天,某运动品牌突然要求在两周内交付一批"高色牢度+UPF50+"的腈纶纱线。当时车间正在生产常规产品,他带着技术组连续72小时调试设备,通过调整色母粒配比和纺丝速度,最终让纤维的紫外线遮蔽率稳定在98%以上。"客户来验厂时,拿着光谱仪测了半小时,最后说'你们这工艺,比我们找的德国供应商还稳'。"说到这,黄厂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骄傲。

如今在安泰纺业的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测试一种"温变腈纶条"——低温时呈深蓝色,体温升高后会渐变为浅蓝,这种兼具功能性与趣味性的产品,瞄准的正是白皮书里提到的"智能纺织品新兴赛道"。李雄透露,他们刚和江南大学纺织研究所达成合作,共同开发生物基原液着色腈纶,"政策鼓励技术创新,行业趋势又往功能性、绿色化走,我们这三十年的老厂,得踩着鼓点往前跑。"

车间里,新一批印有"安泰纺业"标识的包装正在封口,这些有色腈纶条将通过太仓港发往土耳其,再加工成户外帐篷的面料。夕阳透过玻璃窗,给码放整齐的纱锭镀上一层金边,就像这家扎根张家港三十年的企业,在纺织行业的浪潮里,始终保持着向上生长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