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以“色”“质”双剑合璧,织就亚太腈纶市场增长新蓝图

安泰纺业:以“色”“质”双剑合璧,织就亚太腈纶市场增长新蓝图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12

(正文)

七月的张家港,长江边的风带着夏末的湿热,吹拂着安泰纺业厂区里排列整齐的蓝色厂房。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络筒机正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卷绕着一团团蓬松的腈纶纱,丝线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米白色光泽——这是刚下线的“冰感腈纶纱”,专为东南亚市场开发的户外防晒面料原料。生产部黄厂长戴着安全帽,盯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调整着牵伸倍数:“这批纱线的断裂强度要再提升0.2cN/dtex,客户反馈说用在防晒服面料上,需要更耐反复拉伸。”

隔壁的市场部办公室,李雄正对着一份刚打印好的行业报告出神。报告里的数据格外醒目:全球腈纶纤维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2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8%,而亚太地区将成为最大消费市场。“黄厂,你看这个,”他拿着报告走进车间,“咱们年初布局的有色腈纶条和功能性花式纱线,这下算是踩准节奏了。”

黄厂长接过报告,翻到亚太市场细分章节,指着“户外用品面料需求年增6.2%”的字样笑了:“上个月越南那家户外品牌追加的500吨订单,不就是冲着咱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来的?他们原来用普通染色腈纶,色牢度最多3级,洗几次就发白,咱们这个用了自主研发的‘色母粒连续注入工艺’,色牢度能到4.5级,暴晒300小时都不掉色,还省了后道染色的水和时间。”他顿了顿,指向不远处正在调试的新生产线,“这条线月底投产,专门做低旦尼尔腈纶条,最细能到1.2旦,织出来的面料比真丝还轻薄,正好匹配防晒服‘轻、透、防晒’的新要求。”

这样的“市场-生产”联动,在安泰纺业早已是常态。这家1993年诞生于张家港的纺织企业,从最初只有一条腈纶纱生产线的小厂,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2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超2万吨的腈纶纤维专业供应商。李雄还记得,2018年第一次去东南亚参展时,客户对“有色腈纶条”的认知还停留在“颜色单调、批次色差大”,而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的200多个常规色号、3天快速打样能力,已经让“安泰色条”成为越南、印尼多家家纺品牌的指定原料。“前几天还有客户问,能不能把腈纶条和竹纤维混纺,做抑菌型婴儿爬服面料,”李雄翻着记事本,“黄厂那边已经在试纺了,用的是咱们去年刚投产的双组分纺丝设备,纤维截面能做到‘芯吸导湿’结构。”

聊到行业动态,李雄自然提到了近期汇隆新材因“原液着色涤纶用于防晒服”引发的市场关注。“涤纶和腈纶各有优势,”他客观分析,“涤纶强度高,但腈纶的耐光性、保暖性和蓬松度更适合户外场景。比如咱们给国内某头部防晒服品牌开发的‘云感腈纶纱’,在纤维里添加了二氧化钛微粒,UPF值能达到50+,同时比同规格涤纶纱轻15%,穿在身上像没穿一样。”这种对细分需求的精准捕捉,让安泰纺业在竞争激烈的纺织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去年,公司腈纶纱线在国内户外面料领域的市占率提升至8.3%,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

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似乎柔和了些,黄厂长拿起一截刚下线的腈纶条,对着光看纤维的截面:“你看这纤维表面的蜂窝状结构,是我们和江南大学联合研发的‘中空蓄热技术’,冬天能做保暖内衣,夏天加了凉感助剂就能做防晒衣,一材多用。”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老纺织人的骄傲。从1993年跟着老厂长用算盘计算纱线支数,到如今用MES系统实时监控200多个生产参数,黄厂长见证了安泰纺业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需求跑”的转变。

夕阳西下,长江的余晖给厂房镀上一层金边。李雄的手机响了,是印度客户的视频电话,对方拿着一块印着腰果花图案的面料样品,兴奋地说:“安泰的花式纱线织出来的提花效果,比意大利的还漂亮!”挂了电话,李雄看向窗外——远处的集装箱码头,正有满载着安泰腈纶产品的货轮缓缓驶离,目的地是东南亚,是南亚,是那个正在快速增长的220亿美元市场。

“下一步,咱们要把‘原液着色+功能改性’的技术组合,复制到花式纱线上,”李雄对黄厂长说,“市场报告里说,亚太地区装饰面料的需求增速很快,咱们的结子纱、竹节纱要是能做到‘一次成型带颜色、带功能’,肯定能抢占先机。”黄厂长点点头,转身走向中控室,那里的屏幕上,下一批订单的生产计划已经生成,备注栏里写着:“加急,用于澳大利亚户外露营帐篷面料”。

从张家港的长江之畔到全球腈纶市场的舞台中央,安泰纺业用32年的时间证明:在纺织这个传统行业里,所谓的“风口”,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像车间里那一根根不断延伸的腈纶丝,在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捕捉中、在对工艺细节的极致打磨中,一点一点织就的。当全球腈纶纤维市场的蓝图徐徐展开,这家始终扎根实业的企业,正以“色”为笔、以“质”为墨,在亚太市场的画卷上,写下属于中国纺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