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32年纺织老兵以创新工艺破局,腈纶纱线订单周增两成引市场关注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比窗外更显火热——一卷卷色彩明快的腈纶条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匀速输出,即将发往浙江的服装企业。市场部经理李雄拿着刚打印好的行业周报走进生产部,恰好撞见黄厂长盯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能耗数据出神。“黄厂,最新的棉花销售数据出来了,全国销售率94.4%,同比涨了快9个百分点!”李雄扬了扬手里的报告,“终端市场回暖,咱们的腈纶纱线订单这周又加了两成。”
黄厂长转过身,指了指屏幕上的曲线:“可不是嘛,你看这能耗指标,自从上个月优化了染色前处理工艺,有色腈纶条的单位能耗又降了3%。正好赶上工信部新推的能耗标准,咱们这工艺水平,放到丝绸行业都不差。”两人相视一笑,话题自然落到了近期的市场变化上。作为扎根张家港32年的纺织老兵,安泰纺业对原料市场的风吹草动向来敏感——就在几天前,本地港口的进口棉库存刚创下年内新低,4.05万吨的库存量较上周减少3.5%,这让不少依赖棉纺的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原料成本。
“棉花销售火是好事,但进口棉库存降得这么快,下游企业肯定要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方案。”李雄翻到周报的另一页,上面标注着安泰近三个月的产品结构变化,“你看,咱们的腈纶/棉混纺纱线销量环比涨了15%,特别是32支的仿羊绒腈纶纱,广东的几家针织厂追着要货。客户说现在棉价波动大,用咱们的腈纶纱既能保证保暖性,色彩还比棉纱更稳定,染整环节能省不少事。”
这背后,是安泰纺业对产品趋势的提前布局。早在去年,公司就针对“色彩经济”升级了有色腈纶条生产线,通过原液着色技术实现了120种基础色的即产即发,省去了传统纱线的后道染色工序。“以前客户要个特殊色号,从打样到交货得15天,现在咱们的智能调色系统3天就能出样,生产周期压缩一半。”黄厂长带着李雄走到车间的智能仓储区,机械臂正将一包包标着“雾霾蓝”“茱萸粉”的腈纶条码放整齐,“上周山东的家纺客户刚追加了50吨渐变花式纱,说用在秋冬毛毯上,终端反馈比纯色款溢价20%还好卖。”
从1993年建厂时的单一腈纶条生产,到如今覆盖腈纶纱、花式纱线的全品类供应商,安泰纺业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张家港这片纺织产业集聚地,公司不仅见证了本地港口从零散仓储到亿吨大港的蜕变,更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筑牢了护城河——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自主研发的低熔点腈纶条打破了进口依赖,去年还牵头制定了行业内《花式纱线色彩稳定性检测规范》。
“昨天看纺织服装板块又涨了0.81%,虽然资金有流出,但像云中马、百隆东方这些企业的上涨,说明市场对差异化纱线的关注度在提升。”李雄合上报告,望向车间外码放整齐的集装箱,“下午宁波的客户要来考察咱们的抗菌腈纶生产线,这可是今年开发的新品,加了纳米银离子的纱线,能做到水洗50次抗菌率仍超90%,刚好契合运动服饰的功能化需求。”
黄厂长点点头,目光又落回中控屏幕上:“生产线都调试好了,能耗、色牢度这些指标全达标。你放心去谈,咱们这32年的老厂,靠的就是‘原料稳、工艺精、反应快’这九个字。”
说话间,车间的广播响起了新订单提示音,又一批花式纱线即将投入生产。窗外,张家港港口的吊机正忙碌地装卸着货物,而这座城市里的纺织故事,正随着安泰纺业的纱线,织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