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智能化升级赋能高附加值纱线出口:换色效率提升40%,抢占欧美秋冬户外服饰市场

安泰纺业智能化升级赋能高附加值纱线出口:换色效率提升40%,抢占欧美秋冬户外服饰市场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5

(正文)在江苏张家港的安泰纺业生产基地,生产部经理黄厂最近常对着车间里新投用的智能化配色系统驻足——屏幕上跳动的色谱曲线与实时生产数据交织,刚下线的一批宝蓝色腈纶条正通过质检,即将发往浙江的一家服装企业,这批货将用于制作出口欧洲的秋冬户外服饰。“上个月刚完成第三条智能化生产线调试,现在有色腈纶条的换色效率提升了40%,色牢度指标稳定在4.5级以上,这放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黄厂的语气里带着自豪,而这一切的契机,源于市场部经理李雄递来的一份行业数据报告。

今年6月,海关总署发布的1-6月纺织品出口数据让李雄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变化: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达7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尽管6月单月纱线出口略有下滑,但上半年整体上行的趋势,尤其是海外客户对“高附加值、小批量多品种”纱线的询价频次明显增加,让他意识到这是安泰纺业的机会。“我们主营的腈纶纱、有色腈纶条,恰好契合当下市场对‘色彩个性化’和‘功能差异化’的需求。”李雄翻着近期的订单记录,“比如北欧客户最近在找的仿羊绒腈纶纱,要求轻盈保暖且色彩饱和度高,我们的32支腈纶纱线通过调整纤维配比,既能达到羊绒般的手感,成本又降低了20%,这批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

这份市场嗅觉的背后,是安泰纺业30年深耕纺织行业的积淀。自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以来,这家从传统纺纱厂成长起来的企业,始终将“以纱线为笔,为纺织着色”作为初心。从最初的单一腈纶纱生产,到如今形成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四大产品线,年产能超万吨的规模,离不开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捕捉。就像7月中旬广州召开的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李雄带着技术团队全程参会,回来后便和黄厂的生产团队敲定了智能化改造方案:“会上提到‘AI+纺织’将重构生产效率,我们立刻把AI配色算法引入有色腈纶条生产线,现在客户发一张色卡照片,系统能自动生成配方,比人工调色快3倍,还能减少染料浪费。”

生产端的升级,正是为了匹配市场端的需求变化。李雄分析,上半年纺织纱线出口增长,一方面是全球纺织产业链对优质基础原料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下游服装品牌在“降本增效”压力下,更倾向于选择像腈纶这样兼具性价比与功能性的纤维。“腈纶的保暖性是棉的1.5倍,重量却更轻,我们的有色腈纶条省去了下游染整环节,能帮客户缩短至少10天生产周期。”他举例说,新疆一家户外服饰企业上个月追加的订单,正是看中了安泰纺业的“一步法”着色工艺——从原料到有色条线一次性成型,既降低了客户的环保处理成本,又能满足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这与乌鲁木齐7月那场纺织产业招聘会传递的信号不谋而合:行业在扩张中对“高效、绿色”供应链的需求愈发迫切,而安泰纺业的产品,正是这条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

在SW纺织制造指数上半年上涨2.4%、跑赢大盘的行业背景下,安泰纺业的表现更显稳健。黄厂带着记者走进车间,指着正在运转的花式纱线机组介绍:“这是我们为东南亚市场开发的‘竹节腈纶纱’,通过调整牵伸倍数形成独特的纹理,客户用它做的休闲卫衣在当地年轻人中很受欢迎。”而这样的创新,源于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每年将营收的5%用于技术升级,组建了20人的研发团队,与江南大学纺织研究所共建实验室,从纤维改性到纺纱工艺,形成了一套自主技术体系。

如今,安泰纺业的产品不仅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还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与多家头部服装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当被问及30年屹立行业的秘诀,李雄望向厂区里那棵1993年建厂时种下的香樟树:“就像这棵树,扎根行业,读懂市场,才能在风雨里长得更稳。”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纺织企业,安泰纺业用一根根腈纶纱线编织的,不仅是客户的订单,更是中国纺织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