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腈纶减碳42%超行业预期,三十年深耕铸就绿色纺织标杆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腈纶减碳42%超行业预期,三十年深耕铸就绿色纺织标杆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5

七月的张家港,长江畔的风带着夏末的湿热,吹进安泰纺业的办公楼。市场部经理李雄刚放下一份行业报告,指尖划过"12家头部企业完成原液着色腈纶中试产线布局"的标题,抬头望向窗外——不远处的生产车间里,五条银灰色的智能化产线正匀速运转,靛蓝、烟灰、赭石色的腈纶条顺着传送带流淌,像一道道凝固的彩虹。

"黄厂,刚出炉的行业数据,2025年原液着色技术能让染整环节碳排放减少35%。咱们那条线现在的减碳幅度,是不是该更新一下标牌了?"李雄拨通了生产部的电话,听筒里传来黄卫东带着笑意的声音:"早该换了!上周第三方检测机构刚出结果,咱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从熔体着色到成品打包,全流程碳排放比传统染色工艺低42%,比行业预期还高出7个百分点。"

这场关于"减碳"的对话,背后是安泰纺业三十余年的行业深耕。1993年,这家诞生于张家港的纺织企业从一台腈纶条纺机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华东地区有色腈纶领域的隐形冠军——年产能1.2万吨的有色腈纶条、8000吨腈纶纱,以及200余种花式纱线,撑起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而让李雄和黄卫东格外在意的"原液着色技术",正是这家老牌企业在绿色转型赛道上的关键落子。

"你还记得2020年那个冬天不?"黄卫东的思绪飘回五年前。当时市场上传统染色腈纶条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下游服装品牌开始追问"碳足迹",要求供应商提供环保认证;另一方面,染整环节的高能耗、高废水排放让企业的环保成本逐年攀升。"那天我和李经理在车间盯着染缸,看着深蓝色的污水排进处理池,李雄突然说:'咱们不能总跟着染缸跑,得让颜色从源头来。'"

这句"从源头来",成了安泰纺业转型的起点。他们砸下当年净利润的30%,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扩建研发中心,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请来了染料化学专家,还把生产车间里最资深的老师傅们组成"工艺攻坚组"。黄卫东记得,光是调试黑色原液的稳定性,团队就熬了三个多月:"传统染色是'先纺后染',颜色附着在纤维表面,容易掉色;原液着色是'熔体注入',色母粒在纺丝前就和腈纶原料均匀混合,颜色跟着纤维长出来。但黑色母粒的分散性特别难控制,一开始纺出来的条子总带着'色点',客户拒收了两批货。"

转机出现在2022年春天。攻坚组在一次试验中调整了螺杆挤出机的温度梯度,将黑色母粒的熔融温度从230℃降到215℃,同时加入微量纳米分散剂——当第一卷乌黑均匀、手感细腻的腈纶条从卷绕机上取下时,实验室里爆发出掌声。"那天李雄正好带客户来考察,浙江那家做户外服饰的品牌负责人当场拍板:'就用这个!我们的冲锋衣面料,要的就是这种不掉色、够环保的黑。'"黄卫东笑着说,如今这款黑色原液着色腈纶条,已成为安泰的"明星产品",占公司有色腈纶条销量的25%。

而就在上个月,河北艾科瑞纤维有限公司"原液着色腈纶黑色纤维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让李雄更坚定了方向:"这说明行业在技术路线上达成了共识。我们比专利申请日还早半年实现量产,现在红、蓝、灰、黑四大色系都稳定供货,连最难做的浅粉色都能做到批次色差≤1.5级,客户的设计师都说'终于不用对着色卡叹气了'。"

市场的反馈正在印证这场转型的价值。李雄的办公桌上放着最新的订单报表:上半年有色腈纶条销售额同比增长40%,其中原液着色系列占比达68%,"有个做母婴家纺的客户,原来用传统染色腈纶,洗三次就轻微褪色,现在用我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洗十次还是鲜亮如初,复购订单直接翻了三倍。"更让他振奋的是客户的新需求:"以前客户只问'多少钱一吨',现在第一句是'碳足迹报告有吗?减碳多少?'上个月有家上市公司来谈合作,就因为我们的原液着色产品能帮他们的成衣减碳12%,当场签了全年框架协议。"

车间里,黄卫东正带着技术员检查新到的色母粒检测仪。"这条中试产线是去年底投产的,现在每月能出300吨新型原液着色腈纶条,下一步我们要把色系扩展到50种,还要开发高弹、抗菌功能的复合产品。"他指着墙上的"绿色工厂"认证牌匾,语气里带着自豪:"从1993年踩着腈纶行业的浪潮起步,到今天跟着绿色纺织的风向转型,安泰这三十年,靠的就是'比市场快半步'。"

夕阳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给流动的腈纶条镀上一层暖光。李雄看着报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想起上周行业论坛上一位专家的话:"纺织业的未来,藏在每一根纤维的'绿色基因'里。"而在张家港这片纺织热土上,安泰纺业正用30年的坚守与创新,让这抹"绿色基因",在腈纶纤维的经纬间,织出更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