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原液着色技术铸就“爆款”有色腈纶条,32年深耕领跑行业增长

2025年7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但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比天气更火热的劲头——智能纺丝设备高速运转,一卷卷色泽饱满的腈纶条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打包,即将发往浙江的服装产业园。“这是今年第三批追加订单了,客户说我们的有色腈纶条色彩稳定性好,做成的针织衫在直播间里成了‘爆款’。”市场部经理李雄拿起一卷深灰色腈纶条,语气里带着自豪。这份忙碌的背后,是中国腈纶混纺纱行业近年来的蓬勃增长:据最新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3年,国内腈纶混纺纱市场规模从150万吨跃升至200万吨,预计2025年将突破2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8.2%,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的需求持续拉动着行业前行。
“增长的核心,其实是‘品质’二字。”李雄翻出手机里的市场调研报告,“我们去年做消费者问卷时发现,78%的受访者愿为‘色彩持久’‘不易变形’的面料多付20%的价格。这倒逼我们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作为深耕纺织行业32年的“老兵”,安泰纺业自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起,就专注于腈纶纱线的研发与生产。从最初的单一腈纶纱生产线,到如今覆盖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四大品类,正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让这家老牌企业始终站在行业前沿。
“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要靠生产端的‘硬实力’来承接。”生产部黄厂带着我们走进车间,指着一台正在调试的新设备说,“就拿有色腈纶条来说,以前客户要黑色,我们得先纺白坯再染色,不仅耗水耗电,色牢度还不稳定。现在不一样了——”他拿起一块检测板,“这是我们今年刚投产的原液着色生产线,在纤维纺丝时就把色母粒均匀混入原料,出来就是成品色纱。你看这黑色,色泽均匀度能控制在98%以上,色牢度达4.5级,洗20次都不会发白。”这套工艺的突破,源于两年前公司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联合研发,仅实验数据就积累了3000多组。如今,这项技术已应用到红、蓝、灰等20多种常用色号,让公司的有色腈纶条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5%。
在安泰纺业的样品室,花式纱线展区格外醒目:有带着羽毛般绒毛的“圈圈纱”,适合做秋冬围巾;有双色螺旋的“竹节纱”,是潮牌卫衣的热门选择。“这些都是我们针对‘个性化消费’开发的新品。”李雄介绍,“去年有家头部运动品牌找我们,说想要一种‘轻量保暖’的腈纶纱,我们用中空腈纶纤维和棉混纺,做出的纱线比传统产品轻15%,保暖性却提升了20%,现在已经成了他们的独家供应商。”这样的定制化案例,在安泰纺业的合作名单上还有很多——从给家纺企业做抗菌腈纶条,到为汽车内饰厂开发阻燃腈纶纱,产品矩阵的不断丰富,让公司在8.2%的行业增速中跑出了“加速度”。
从120亩的张家港生产基地,到年产能8万吨的规模;从国内市场到东南亚、欧洲的海外订单;从本土服装品牌到ZARA、H&M的代工厂供应链……32年的沉淀,让安泰纺业成了行业里公认的“稳”字代表。“我们的仓库里,永远有2000吨常规纱线的安全库存,就是为了让客户‘急单能接、大单能保’。”黄厂笑着说,去年冬天寒潮突袭,北方一家家纺企业急需500吨保暖腈纶纱,公司启动应急生产,3天就完成了常规需要一周的订单,“现在他们的年度采购量直接翻了倍。”
夕阳下,厂区外的货运卡车排起了队,李雄望着车身上“安泰纱线”的logo说:“行业增长的浪潮里,有人追风口,我们更想做‘压舱石’。未来,我们会继续把研发投入占比保持在营收的5%以上,在腈纶纱线的功能化、绿色化上挖深做透。毕竟,32年的纺织情缘告诉我们:好纱线,才能织就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