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32年深耕一根纱,以技术创新与绿色生产织就纺织业韧性答卷

安泰纺业:32年深耕一根纱,以技术创新与绿色生产织就纺织业韧性答卷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12

2025年7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比天气更火热——数百台纺纱设备高速运转,锭子发出均匀的嗡鸣,一卷卷色泽鲜亮的腈纶条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打包,准备发往浙江的针织客户。市场部经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前,指尖划过实时更新的行业数据,眉头却微微蹙起——屏幕上弹出的“山东海江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临时停车检修10天”的消息(据7月7日行业动态),让这位深耕市场20年的“老纺织人”敏锐地嗅到了原料端的波动信号。

“黄厂,丙烯腈这波检修得盯紧点。”李雄拿起对讲机,拨通了生产部的电话。电话那头,生产部厂长黄卫国刚从车间巡检回来,蓝色工装袖口还沾着些许棉絮,“放心,上周我们就根据原料行情预判做了调整,和江苏斯尔邦、浙江卫星石化的长期协议能保障80%的供应,剩下的缺口用咱们的‘梯度库存管理法’能补上,生产线不会断。”黄卫国的声音带着底气,这底气来自安泰纺业32年来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积淀——自1993年建厂起,这家从张家港乡镇企业成长起来的腈纶纱专业制造商,就把“原料稳则生产稳”刻在了骨子里。

挂了电话,李雄的目光转向另一组数据:全国棉花销售率已达94.4%,同比提升8.9个百分点(截至7月3日统计)。“棉价稳、需求旺,下游客户对非棉纤维的需求也在跟着涨啊。”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上周与广东一家运动服饰品牌的沟通记录:“希望开发更轻软、色彩更饱和的纱线,用于瑜伽服面料。”这恰好与安泰纺业的核心产品不谋而合——有色腈纶条。不同于传统纱线需要后续染色,安泰纺业的有色腈纶条在纺丝阶段就完成了着色,不仅色牢度提升30%,还能减少80%的染色污水排放。“这不正好呼应了工信部刚实施的能耗分级定额标准(FZ/T 07033—2024)嘛。”李雄笑着说,上个月公司刚投入2000万元升级的“低温染色纺丝工艺”,让每吨腈纶条的综合能耗下降了12%,在行业新规下反而成了竞争优势。

车间里,黄卫国正带着技术员检查最新投产的“花式纱线柔性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能同时生产圈圈纱、竹节纱、雪尼尔等12种花式纱线,最小起订量从5吨降到了1吨,交货周期压缩至7天。“你看这批‘彩虹渐变腈纶纱’,是给上海一家设计师品牌做的,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分段牵伸染色技术’,一根纱线上能自然过渡3种颜色,上周刚打样就收到了30吨订单。”黄卫国指着传送带上的纱线,眼里闪着光。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安泰纺业的花式纱线在今年纺织制造指数上涨2.96%的行情中(7月7-11日数据),成了下游品牌争相采购的“香饽饽”——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45%,其中出口占比提升至28%,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对高色牢度腈纶纱的需求激增。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车间墙上“1993-2025”的时间轴上,泛黄的老照片里,初代纺纱机旁的工人正埋头接线头,而如今的智能车间里,AGV机器人在自动搬运原料,AI质检系统每秒钟能识别500个纱线瑕疵点。“从腈纶条到花式纱,我们守了32年的‘一根纱’,但这根纱里的技术含量、环保理念,早就不一样了。”李雄望着窗外满载纱线的货车缓缓驶出工厂,“原料会波动,市场会变化,但只要把产品做到客户心坎里,把能耗降到行业标杆线,安泰纺业就永远有‘纺’不完的故事。”

此刻,江苏的风正带着腈纶纱的轻柔,驶向全国各地的纺织厂——那里,有设计师笔下的新款时装,有孩子们身上的软糯毛衣,更有安泰纺业用32年时光织就的,属于中国纺织企业的“韧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