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32年深耕纺织:以“高端+性价比”双轨产品踩准市场节奏

安泰纺业32年深耕纺织:以“高端+性价比”双轨产品踩准市场节奏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3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井然的忙碌——流水线末端,一卷卷色泽饱满的有色腈纶条正通过智能质检设备,即将发往新疆的合作纺织厂;研发中心的屏幕上,市场部经理李雄正和生产部黄厂对着一组数据讨论得热火朝天。“你看这份刚出的行业周报,”李雄指着屏幕上“运动品牌二季度流水:高端及高性价比品牌表现更优”的标题,指尖划过“1-6月全国服装鞋帽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的数字,“这两年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两极化’,要么追求设计感和品质,要么看重实用性价比,咱们的产品结构正好踩在这个节奏上。”

这场讨论的背后,是安泰纺业32年深耕纺织行业的敏锐嗅觉。自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起,这家从单一腈纶纱生产起步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覆盖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及花式纱线的全品类供应商,年产能超万吨,合作客户包括国内头部运动品牌与海外快时尚集团。而支撑这份底气的,正是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捕捉与快速响应。

李雄提到的“高端需求”,恰好对应着安泰纺业近年来重点发力的有色腈纶条业务。“现在高端品牌不仅要颜色独特,还得环保高效。”他拿起一卷孔雀蓝的腈纶条样本,“传统白坯纱染色工序多、污染大,我们的有色腈纶条在纺丝阶段就完成着色,色牢度能达到4级以上,而且省去下游企业的染色环节,交货周期缩短30%。上个月广州的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上,不少同行都在聊‘柔性生产’,我们这套智能配色系统就是响应——客户给张色卡,AI系统两小时出配方,三天就能打样,比传统工艺快一倍还多。”

而“高性价比”的市场需求,则由安泰的腈纶纱业务稳稳承接。“腈纶本身就有‘合成羊毛’的美誉,保暖性接近羊毛,价格却更亲民。”黄厂接过话头,带着记者走到车间的智能化纺机前,“我们去年引进的全自动落纱机,把腈纶纱的断头率从1.2%降到0.5%,每吨纱线能节省15公斤原料。现在生产的32支腈纶纱,不仅适合做基础款卫衣、毛衣,还能混纺棉、麻,满足高性价比品牌对‘平价但不廉价’的要求。”

敏锐的市场洞察,离不开对行业政策与区域动态的深度关注。7月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出台九条新政的消息传来时,李雄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的合作伙伴。“新疆是纺织大省,新政里提到‘支持优质原材料供应’‘推动绿色制造’,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他解释道,“我们的腈纶条采用环保型染料,符合新疆企业的绿色生产要求;而且经过工艺优化,纤维长度偏差控制在2%以内,下游企业用我们的条子纺纱,断头少、效率高。最近新疆几家大厂的订单量已经增加了20%,都是冲这个来的。”

从1993年第一台纺机转动,到如今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余项专利,安泰纺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纺织行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缩影。黄厂在车间里待了28年,见证了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化生产的蜕变:“以前调一台机器的参数要老师傅凭经验试半天,现在中控系统能自动匹配原料特性;以前花式纱线设计靠手绘,现在3D建模软件直接生成花型,客户在屏幕上就能看到成品效果。”这种技术迭代,让安泰的花式纱线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从波纹纱到竹节纱,从圈圈纱到结子纱,每年能推出50余种新花型,成为设计师品牌的“灵感库”。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间的玻璃窗,照在“1993-2025”的厂史文化墙上。李雄望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感慨道:“32年了,纺织行业一直在变,但有一点没变——谁能离市场近一点、离技术近一点,谁就能走得稳一点。”此刻,生产线尽头,最新一批发往东南亚的腈纶纱正被装上集装箱,而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们已开始调试新的环保腈纶配方。在这个需求迭代加速的时代,安泰纺业正以32年的积淀为锚,用腈纶的柔软与坚韧,编织着属于纺织人的下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