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AI“智慧引擎”驱动生产革新,小批量快交付抢占纺织市场先机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与时节相契的“热度”——智能化生产线上,一卷卷色泽鲜亮的有色腈纶条正通过AI质检系统,数据实时传输到中控屏幕;隔壁的花式纱线车间,几名技术员围着新调试的花型设计软件讨论参数,屏幕上跳动的图案是刚接到的某头部服装品牌秋季订单需求。这场忙碌的景象,要从市场部经理李雄带回的一份“行业信号”说起。
“广州的人工智能大会真是开了眼界。”7月中旬,刚从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归来的李雄,一回到公司就直奔生产部,手里攥着厚厚一叠会议笔记。“现在行业都在谈‘智慧引擎’,AI不仅能优化生产,更能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你看这组数据,SW纺织制造指数最近两周连续跑赢大盘,7月4日到11日涨了2.3%,11日到18日又涨了2.4%,说明下游制造端的需求正在加速释放,而且客户要的不只是‘量’,更是‘新’和‘快’。”
生产部黄厂接过笔记,指尖划过“小批量、多花色、快交付”几个关键词,眼神一亮:“这不正是我们有色腈纶条和花式纱线的主场?”作为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了32年的“老兵”,安泰纺业自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起,就深耕腈纶系列产品,从最初的基础腈纶纱、腈纶条,到后来研发的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每一步都踩准了市场需求的节奏。黄厂记得,十年前市场还在追求“大规模、低成本”,而现在,随着消费个性化升级,服装品牌越来越青睐能直接用于生产的预染色腈纶条(省去下游染色环节,更环保高效),以及能做出立体肌理、渐变色彩的花式纱线,“客户上周刚反馈,秋季新款需要12种渐变紫的腈纶条,传统配色至少要一周打样,现在用我们新上的AI配色系统,两天就出了样,对方当场就签了50吨订单。”
这背后,是安泰纺业对“AI+纺织”趋势的敏锐布局。去年底,公司就联合高校研发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生产全流程:在原料配比环节,AI算法根据不同批次腈纶原料的特性自动调整配方,让腈纶纱的强力指标稳定性提升15%;在有色腈纶条生产中,机器视觉系统实时检测色差,配合智能调色设备,将色牢度控制在4级以上(远超行业平均的3.5级);而花式纱线的花型设计,更是通过AI学习近五年流行趋势数据库,能快速生成符合季节主题的纹路方案,“以前设计师画一个提花花型要三天,现在AI辅助设计,两小时就能出三个备选方案,生产端再通过柔性生产线快速切换,小批量订单也能做到‘7天交付’。”黄厂指着车间里正在运转的智能落纱机,语气里带着自豪,“这套系统上线半年,我们的花式纱线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0%,不少老客户说,用我们的纱线做出来的衣服,在终端市场‘回头率’都高了不少。”
市场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精准。李雄翻出近期的客户沟通记录:“华东地区的一家童装品牌,原来只用基础腈纶纱,今年看到我们的‘彩虹段染腈纶条’,立刻追加了夏季新款订单,说这种自带渐变色彩的纱线,能让童装更活泼,还省去了后期印花工序;还有做家居家纺的客户,对我们的‘圈圈花式纱’特别感兴趣,这种纱线织出来的毛毯蓬松度高,保暖性比普通腈纶纱好20%,正好赶上秋冬家纺采购旺季。”他笑称,自己现在每周都会研究SW纺织制造指数的细分数据,“指数连续跑赢,说明整个制造端的活力在恢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智能的生产、更丰富的产品,给下游客户‘添把火’。”
从199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三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超万吨的腈纶纱线供应商,安泰纺业的32年,正是中国纺织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的缩影。黄厂还记得创业初期,厂里只有几台老旧的纺纱机,靠人工配比原料,“那时候客户要一种颜色,我们得调上十几次染料;现在,AI系统能精准到0.1克的色粉用量,生产效率提上来了,环保指标也降下去了——有色腈纶条的节水率比传统染色工艺高40%,这也是现在品牌客户越来越看重的‘绿色竞争力’。”
眼下,车间里的智能看板上,“秋季订单完成率”的数字还在不断跳动。李雄和黄厂站在看板前,讨论着下一轮技术升级计划——引入AI预测系统,根据历史订单数据和流行趋势,提前三个月储备热门色系的腈纶条。“人工智能大会上说,未来纺织行业的竞争,是‘数据+技术+产品’的竞争。”李雄望着窗外厂区里飘扬的厂旗,“我们从张家港出发,守着腈纶这个‘老本行’,但脑子不能‘老’。下一个30年,安泰要做的,就是用更智能的纱线,织出纺织行业的新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