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以差异化纱线编织纺织业“逆周期成长”传奇

安泰纺业:以差异化纱线编织纺织业“逆周期成长”传奇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13

七月的张家港,长江岸线的风带着夏末的湿热,吹拂着安泰纺业厂区里轰鸣的生产线。办公楼三楼的会议室里,市场部经理李雄正和生产部黄厂对着一叠数据报表低声讨论,桌上的搪瓷杯里,今年新采的碧螺春还冒着热气——这是两位共事十多年的老搭档雷打不动的“碰头茶”时间,只是今天的话题,比往常多了几分“逆风翻盘”的笃定。

“你看这组数据,”李雄指尖点在工信部刚发布的1-4月行业报告上,“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涨了4.2%,纱产量更是同比增7%,但利润却降了5%。这说明什么?不是市场没需求,是大家都挤在普通纱线的红海里拼价格。”他抬眼看向黄厂,“咱们年初押注的‘差异化赛道’,看来走对了。”

黄厂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镜片后的眼睛里透着生产一线打磨出的务实:“可不是嘛。上周山东海江那套13万吨的丙烯腈装置一停车检修(新闻6),利华益的现货报价立马降了50块,我们当天就调整了腈纶条的生产配比。现在车间里,有色腈纶条的日产能提到了120吨,比一季度多了两成,成本还压下去3个点。客户那边反馈,我们的‘无染彩腈条’比传统白坯条染色的交货周期缩短了5天,还能省掉20%的染费,浙江那家做瑜伽服的品牌,昨天又追加了800吨订单。”

说话间,李雄的手机震了一下,是张家港港口物流部发来的库存简报:进口棉库存周环比降3.51%,当前4.05万吨(新闻4)。他笑着把屏幕转向黄厂:“你看,咱们去年花200万建的‘多元原料调度系统’没白投。现在腈纶、棉、粘胶的配比能根据港口库存实时调,就像这杯碧螺春,水多了淡,水少了浓,得刚好。上个月给广州客户做的‘棉腈竹节纱’,用了30%的进口长绒棉,混纺咱们的膨体腈纶,织出来的面料又软又挺括,他们说做成秋冬的卫衣,摸上去像‘抱着云朵’,订单直接从5000锭加到了1.2万锭。”

窗外的厂区里,满载着腈纶纱的货车正缓缓驶出大门,车身上“安泰纺业——30年花式纱线专家”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家1993年诞生于张家港的纺织企业,从最初的几条腈纶纱生产线,到如今能生产100多种花式纱线、年产能超3万吨的行业隐形冠军,靠的正是这种“盯着市场快半步”的敏锐。

“还记得2018年那波环保风暴吗?”李雄忽然感慨,“当时好多小厂因为染色不达标关门,咱们提前两年上了‘原液着色’技术,现在的有色腈纶条根本不用后期染色,色牢度能到4级以上,比国标还高。上个月工信部不是刚实施丝绸行业的能耗分级标准(新闻2)?我们的腈纶条生产线早就按‘特级能耗’标准改造完了,吨纱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8%,这就是咱们的底气。”

黄厂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老纺织人的骄傲:“底气还在车间里。你去看看新上的第5条花式纱生产线,德国进口的络筒机,纱线毛羽比以前少了40%,断头率降了一半。前几天上海那家做高端童装的品牌来验厂,看到我们的‘彩虹段彩纱’能做到10种颜色渐变,当场就签了全年的供货协议。他们说现在的家长就认这种‘安全无染、色彩灵动’的面料,而这正是咱们有色腈纶条的拿手好戏。”

正说着,李雄的电脑弹出一条股市新闻:纺织制造指数本周涨2.96%,跑赢上证指数1.87%(新闻5)。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秋季新品——膨体腈纶雪花纱”,抬头对黄厂笑道:“行业在回暖,咱们得趁热打铁。研发部刚出的样品,用腈纶和羊毛混纺,织出来像落了层细雪,摸上去暖乎乎的,北方的羽绒服品牌肯定喜欢。下个月的上海面料展,就靠它‘炸场’了!”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实习生抱着一摞刚印好的产品手册走进来,封面上,一团色彩斑斓的花式纱线缠绕成“安泰”的“泰”字,下方一行小字格外醒目:“用一根纱线,编织生活的温度”。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手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家30年纺织企业走过的路——有市场风浪的起伏,更有坚守品质与创新的笃定。

“走吧,”李雄合上报表,起身拍了拍黄厂的肩膀,“去车间看看那批‘竹节彩点纱’的试纺效果,客户催着要样布呢。”两位老搭档并肩走出会议室,厂区里的机器声依旧轰鸣,只是这一次,每一声都透着“向阳而生”的力量——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里,安泰纺业正用一根根有温度、有色彩的纱线,编织着属于自己的“逆周期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