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AI织就腈纶‘智’造传奇,精准个性引爆纺织市场新机遇

七月中旬的张家港,暑气渐盛,但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冷静的“智慧感”——机械臂精准抓取腈纶原料,AI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纤维匀度、色泽偏差的数据流,生产部黄厂正盯着一组新的工艺参数,眉头微蹙又舒展:“李经理从广州带回来的‘智能经’,咱们这礼拜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黄厂口中的“智能经”,源于7月15日在广州开幕的“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市场部经理李雄作为安泰纺业的代表参会,带回的不仅是印着“AI织新·智启未来”主题的会议手册,更有一叠密密麻麻的行业观察笔记。“海珠区展示的智能化转型样板,核心就是用数据打通‘生产-市场’的任督二脉。”李雄坐在黄厂的办公室里,摊开笔记本,“你看这组数据:7月7日到11日,纺织制造指数涨了2.96%,跑赢大盘近两个百分点,说明下游需求在回暖,但客户要的不再是‘堆量’,而是‘精准’和‘个性’。”
这份“精准”需求,恰好踩中了安泰纺业的“家底”。1993年建厂至今,这家扎根张家港的纺织企业,从最初的单一腈纶纱生产,已发展成涵盖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及花式纱线的综合性供应商。“别人还在拼棉花纱的时候,我们早盯上了腈纶的潜力。”黄厂带着李雄走到智能化中控室,屏幕上正显示着有色腈纶条的实时生产数据,“你看这颜色偏差控制在0.3ΔE以内,以前靠老师傅凭经验调,现在AI系统根据订单需求自动匹配染料配方,效率提了30%,废品率降了一半还多。”
而近期的棉花市场动态,更让安泰的腈纶产品成了“香饽饽”。据中国棉花网数据,7月11日国内棉花价格B指数报15198元/吨,周涨0.7%,国际棉价却在下滑。“棉价上涨,下游服装企业肯定要找替代方案,腈纶的保暖性、染色性都不输棉花,成本优势还更明显。”李雄翻出最新的客户订单记录,“上周刚接了华东一家头部户外品牌的单子,他们要用我们的腈纶纱做抓绒衣,点名要‘极光紫’和‘冰川蓝’两个特殊色号——这正是我们有色腈纶条的强项,从原液着色到条干成型,一站式搞定,客户不用再额外染色,省了至少15%的加工成本。”
在花式纱线车间,另一种“智能”正在上演。几台加装了视觉识别系统的络筒机旁,工人只需扫码确认订单,机器就能自动切换捻度、花型参数。“以前做一款‘竹节纱’,换一次规格要调两小时,现在AI预存了200多种花型数据库,换单时间压缩到15分钟。”黄厂指着一卷蓬松的彩点纱,“这是给浙江一家汉服品牌做的,他们要‘云雾渐变’效果,我们用三组分色腈纶条混纺,机器自动控制不同颜色的喂入比例,出来的纱线每米都有细微变化,客户看样时当场就签了30万米的合同。”
从1993年的老式纺纱机到如今的“AI智慧工厂”,安泰纺业的32年,恰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缩影。李雄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刚整理好的半年报:上半年腈纶条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22%,其中有色腈纶条和花式纱线占比超60%,合作客户覆盖了海澜之家、太平鸟等20多家国内知名服装企业。“纺织制造指数跑赢大盘,不是偶然。”李雄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轰鸣的车间,“当AI能读懂市场的‘色彩密码’,当机器能织出客户的‘个性化梦想’,传统纺织业就有了穿越周期的底气——这大概就是‘智启未来’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