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踩准纺织回暖节奏,以创新应变稳立市场潮头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比天气更火热——一排排纺纱机高速运转,五颜六色的腈纶条在流水线上跳跃,打包区的工人正将刚下线的腈纶纱装车,准备发往浙江的服装客户。市场部经理李雄站在调度室的电子屏前,看着实时滚动的订单数据,嘴角扬起笑意:“今年二季度以来,咱们的腈纶纱和有色腈纶条订单量同比增长了12%,这波纺织市场的回暖,咱们算是踩准了节奏。”
这份“踩准节奏”的底气,源于安泰纺业对行业动态的敏锐捕捉。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纱、化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9%和5.5%,消费市场的活跃度超预期。“纱线是纺织产业链的‘神经末梢’,下游服装、家纺需求起来了,上游纱线自然跟着热。”李雄指着屏幕上的行业报告分析,“我们主力产品腈纶纱、腈纶条恰好踩在这个风口上——腈纶纤维保暖性好、色彩鲜艳,这两年在保暖内衣、毛绒玩具、时尚针织领域特别受欢迎,加上今年消费市场复苏,客户补库存的需求很旺盛。”
不过,市场回暖的背后,原料端的波动也考验着企业的应变能力。七月初,山东海江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临时停车检修,吉林石化26万吨新装置又计划月底投产,叠加利华益丙烯腈报价下调至7900元/吨,原料市场一时呈现“供应紧平衡+价格震荡”的复杂局面。丙烯腈作为腈纶的核心原料,其价格和供应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原料是生产的‘粮草’,我们必须提前布局。”生产部黄厂长带着安全帽,在原料仓库前查看最新到港的丙烯腈储罐,“早在六月底,我们就根据行业信息预判到七月可能出现的供应波动,提前与吉林石化、宁波镇海等大型供应商签订了长协价,同时调整了生产排班,把高耗料的常规腈纶条产能压缩10%,转向低耗料、高附加值的有色腈纶条和花式纱线生产。”
这种“以需定产、以产优料”的策略,让安泰纺业在原料波动中稳住了阵脚。走进染色车间,一组组自动化染缸正在工作,不同于传统纱线先纺纱后染色的工艺,安泰的有色腈纶条采用“原液着色”技术,在纤维生产阶段就融入环保色母粒,不仅省去了后续染色环节、降低30%用水量,还能实现色彩饱和度更高、色牢度达4级以上的效果。“现在的服装品牌越来越看重环保和个性化,我们的有色腈纶条有120多种常规色号,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潘通色卡,浙江一家做设计师品牌的客户,上个月刚追加了500吨‘莫兰迪色系’订单。”黄厂长笑着说,这套技术是公司2019年投入2000万研发的,如今成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撒手锏”。
从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时的单一腈纶纱生产线,到如今拥有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四大产品线,年产各类纱线3万吨的行业隐形冠军,安泰纺业的32年发展史,正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缩影。“我们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腈纶细分领域做‘专而精’。”李雄拿起一卷蓬松的花式纱线介绍,“比如这款‘圈圈纱’,用在童装毛衣上会有立体绒毛感,去年通过沃尔玛的验厂后,出口量一下子翻了三倍。现在我们60%的客户都是合作超过10年的老伙伴,靠的就是稳定的质量和快速的响应能力。”
眼下,吉林石化的新丙烯腈装置即将投产,国内丙烯腈库存已攀升至4.58万吨,原料供应有望趋于宽松。黄厂长的生产计划表里,下个月的重点是调试新上的“赛络紧密纺”设备:“这套设备能让腈纶纱的毛羽减少40%,强度提升15%,专门对接高端运动服饰客户。”而李雄则在准备月底的上海面料展,他的样品包里,除了常规产品,还多了几款用再生腈纶做的纱线:“听说巴基斯坦今年棉花进口量下调了4.4万吨,天然纤维供应偏紧的话,再生化纤纱可能会有新机会,我们得提前让客户看到安泰的创新能力。”
车间里的机器声依旧轰鸣,阳光透过高窗洒在码放整齐的纱卷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对安泰纺业而言,这道光不仅是订单增长的暖色,更是32年专注腈纶领域的坚守之光——在纺织行业的浪潮中,唯有敏锐捕捉趋势、深耕技术创新,才能让“安泰制造”始终站在市场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