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技术破解环保难题,孔雀蓝腈纶条敲开东盟市场大门

安泰纺业:原液着色技术破解环保难题,孔雀蓝腈纶条敲开东盟市场大门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06

初秋的张家港,阳光透过安泰纺业生产车间的高窗,洒在一卷卷色彩明快的腈纶条上。生产部黄厂长正盯着刚下线的孔雀蓝腈纶条,手里拿着色牢度检测仪,“4.5级,稳定!”他抬头对身旁的市场部经理李雄笑了笑,“这批次给东盟客户的样品,应该能让他们满意了。”

李雄指尖划过腈纶条细腻的纹理,想起三天前与东南亚某知名家纺品牌采购总监的视频会议。“我们需要更丰富的色彩选择,更重要的是,生产过程必须符合欧盟环保标准,染整环节的碳排放要降下来。”客户的需求清晰而迫切,而这恰好是安泰纺业近年来深耕的方向。作为1993年就在张家港扎根的腈纶领域老兵,这家从单一腈纶纱生产起家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涵盖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及花式纱线的综合供应商,而原液着色技术的突破,正是他们撬开新兴市场的“金钥匙”。

“还记得五年前我们刚启动原液着色研发时,车间里堆着上百种失败的色母粒配方吗?”黄厂长的声音把思绪拉回2018年。那时传统染色工艺耗水量大、色牢度不稳定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行业新闻里“国内企业突破原液着色技术”的消息,让安泰团队敏锐嗅到了机遇。“当时我们就判断,环保型腈纶一定会成为主流。”黄厂长回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从色母粒分散性到纺丝温度控制,逐个攻克技术难关。如今,安泰的环保型腈纶已能稳定生产48种色谱,色牢度达4-5级,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染色工艺节水76%——这个数据,正是李雄在与东盟客户沟通时最有底气的“绿色名片”。

市场的变化总在印证前瞻布局的价值。李雄翻开最新的出口数据报表,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腈纶产能核心(占比62%),安泰依托张家港的产业集群优势,早已建立起从原料到成品的高效供应链。但他也注意到,新闻里提到“中西部省份凭借电费优惠吸引产能西迁,新建项目吨成本可降低800元”。“我们不盲目跟风搬迁,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消化成本压力。”李雄解释,比如将原液着色技术与智能化纺丝设备结合,生产效率提升20%,单位能耗反而下降15%,“这样一来,即便面对中西部的成本优势,我们在长三角的基地依然能保持竞争力。”

更深远的布局藏在产品结构里。2023年行业差别化率35%,而2030年预计提升至55%,阻燃、抗菌、导电等功能性产品成为研发重点——这组数据早已被安泰写进战略规划。在车间另一侧的功能性纱线试验区,黄厂长拿起一卷灰黑色腈纶纱:“这是我们刚开发的抗菌阻燃腈纶,用在酒店家纺和防护服上,已经通过了欧盟OEKO-TEX®认证。”他透露,这类功能性产品的订单占比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而花式纱线车间里,结合原液着色技术的段染、竹节纱,更是成为设计师品牌的“新宠”。

当“循环经济”成为行业热词,安泰的动作同样迅速。新闻提到“再生腈纶占比有望从3%提升至12%,推动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8%”,而安泰正是国内首批完成再生腈纶中试产线布局的12家头部企业之一。“我们用回收的PET瓶片制成再生腈纶原料,再通过原液着色直接纺出有色纱线,整个过程几乎零污水排放。”黄厂长指着一条正在调试的生产线,“这条线下个月投产,届时再生腈纶产能将占我们总产量的15%,比行业目标还高出3个百分点。”

说话间,李雄的手机响了,是东盟客户的回复:“样品测试通过!下个月先下200吨订单,重点要孔雀蓝、橄榄绿这两个色系。”挂了电话,他望向车间外的长江,江面货轮往来不息。从1993年第一缕腈纶纱下线,到如今产品远销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需求正以8%的年增速增长),安泰纺业的30年,恰是中国腈纶行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下一步,我们要把原液着色技术的碳排放优势再放大。”黄厂长的目光落在车间墙上的标语——“让每一根纱线都带着绿色温度”。新闻里说“2025年原液着色技术可减少染整环节碳排放35%”,而安泰的目标是,在2026年将这一数字提升到40%。阳光再次掠过那些色彩斑斓的腈纶条,仿佛能看到它们未来变成东南亚家庭的窗帘、中东市场的地毯,带着张家港的匠心与绿色承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