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AI“智慧引擎”驱动32年纺织老兵领跑行业变局
(场景:2025年7月中旬,江苏张家港安泰纺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生产部经理黄厂正盯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屏幕上“有色腈纶条3号生产线色准误差≤0.5%”的绿色标识格外醒目。这时,市场部经理李雄拿着一份刚从广州带回的会议资料走进来,两人的对话揭开了这家扎根行业32年的纺织企业如何在变局中持续领跑的故事。)
“黄厂,刚从广州的人工智能大会回来,最大的感受是:纺织行业的‘智慧引擎’真的转起来了。”李雄把会议手册放在操作台上,指着其中一页,“你看,现在下游品牌都在谈‘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咱们上半年推出的‘AI调色+小批量定制’有色腈纶条,正好踩中了这个风口。”
黄厂笑着点头,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条曲线:“可不是嘛。就拿上周给日播时尚赶的那批花式纱线订单来说,以前人工调色至少要3天打样,现在AI系统根据他们给的色卡数据,2小时就能生成最优工艺参数,3号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3天就完成了500公斤的小批量交付。”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技术人的自豪,“这放在十年前不敢想——1993年咱们刚建厂时,腈纶条调色全靠老师傅‘看色凭眼、配比凭经验’,现在车间里20条生产线,从原料配比到纱线成型,AI全程监控,连飞花检测都用上了机器视觉,次品率比去年降了40%。”
这番技术升级的底气,恰好呼应了7月15日广州人工智能大会上“AI重塑纺织生产逻辑”的行业共识。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智能化改造的腈纶纱线企业,安泰纺业从2020年起就联合高校研发纺织AI系统,如今不仅实现了腈纶条、腈纶纱生产的全流程数据化,更在有色腈纶条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通过AI算法优化染料配比,可实现1600余种潘通色号的精准复现,色牢度达到国标4级以上,这让它成为众多下游品牌的“色彩合伙人”。
“下游品牌的需求变化,比数据来得更直接。”李雄翻出手机里的市场报表,“你看日播时尚,上半年净利润预计3500万,主力资金持续净流入,他们采购部经理上周跟我说,‘现在消费者不爱撞衫,咱们的连衣裙要是用了你们家的竹节花式纱线,直播间转化率能高15%’。”他说的正是安泰纺业近年来重点发力的差异化产品——依托30年腈纶加工经验,公司开发出的圈圈纱、结子纱、彩点纱等花式纱线,凭借“手感蓬松、风格独特”的特点,已进入国内多家头部休闲服饰品牌的供应链。
市场的敏锐嗅觉背后,是对行业趋势的深层洞察。李雄坦言,年初团队就注意到,随着消费复苏,服装品牌从“大规模同质化”转向“小批量多品种”,于是迅速调整产品策略:将有色腈纶条的定制最小起订量从500公斤降至200公斤,同时推出“72小时快速打样”服务。“这半年,我们的花式纱线订单量同比增长了35%,其中60%是像日播这样的品牌客户,他们要的就是‘人无我有’的设计感。”
而支撑这一切的,除了技术,还有人才。7月19日乌鲁木齐纺织专场招聘会的热闹场景,让李雄想起公司的“人才梯队计划”。“32家企业抢1538个岗位,说明行业都在补人才短板。我们从2018年起就和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合作,在车间建了‘实训基地’,今年刚入职的5名研究生,现在就在跟着AI系统调试团队做参数优化。”黄厂补充道,“老话说‘纺织是靠手艺吃饭’,现在得靠‘手艺+数据’——咱们300多名员工里,技术研发团队占比超20%,其中不乏在腈纶领域深耕20年的老师傅,他们带着年轻人把经验转化成算法,这才是真正的‘传帮带’。”
从1993年在张家港经开区竖起第一根纺纱锭,到如今年产能超万吨、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安泰纺业的32年,恰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缩影。当李雄和黄厂站在车间的落地窗前,看着满载有色腈纶条的货车驶向长三角的服装产业园,他们知道,这家始终把“纤维”当“肌理”、把“创新”当“针线”的企业,正用一根根腈纶纱线,为纺织行业的“智慧未来”编织出更生动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