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以‘色彩经济’破局纺织业转型,原液着色技术铸就核心竞争力

7月初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一派井然有序——绛红、湖蓝、米白的腈纶条在流水线上匀速前进,经过牵伸、加捻,转眼成为一卷卷色泽饱满的纱线。市场部经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前,指尖划过一组最新行业数据:“汇隆新材上周刚提到原液着色涤纶纤维的应用拓展,这恰好印证了我们多年前的判断——‘色彩经济’正在重塑纺织行业,而有色腈纶条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1993年在张家港扎根的纺织“老兵”,安泰纺业30余年来始终专注腈纶领域,从最初的常规腈纶纱生产,到如今形成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及花式纱线的全品类矩阵,每一步转型都踩准了行业脉搏。“原液着色不是简单的‘先纺后染’到‘先染后纺’的工艺切换,而是对环保与效率的双重赋能。”李雄解释道,传统染色工艺耗水量大、色牢度不稳定,而安泰的有色腈纶条采用原液着色技术,在纤维生产阶段就融入色母粒,不仅节水减排超60%,色牢度更是达到4级以上,“去年有家做高端童装的客户,正是看中我们的色牢度优势,把全年30%的腈纶纱订单都交给了我们。”
这份对市场趋势的敏锐,同样体现在对原材料波动的应对上。7月以来,丙烯腈市场的“小插曲”让不少同行捏了把汗:山东海江13万吨装置临时检修、利华益现货报价下调50元/吨,叠加国内工厂库存增至4.58万吨,短期供应节奏的变化考验着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原材料是腈纶生产的‘生命线’,我们早就建立了‘三端联动’机制。”生产部黄厂接过话头,带着记者走向原料仓库,“前端,我们和吉林石化、利华益等头部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基础供应量;中端,通过智能库存系统实时监控丙烯腈库存变化,当上周库存环比增加0.3万吨时,系统自动触发‘错峰采购’预警,我们顺势下调了本周的采购量;后端,提前对接吉林石化月底投产的26万吨新装置,预留15%的增量配额,为下半年旺季备货做准备。”
在黄厂的办公桌上,一份《2025年Q3生产优化方案》格外醒目,其中“柔性排产”机制被重点标注:针对近期丙烯腈价格波动,车间将有色腈纶条与常规腈纶条的生产比例从6:4调整为7:3,“有色腈纶条的附加值更高,能对冲原材料成本波动,同时满足下游家纺客户对‘小批量、多花色’的定制需求。”黄厂指着车间里正在调试的新设备,“这是刚引进的花式纱线生产线,能生产竹节纱、包芯纱等12种花型,下个月就能投产,正好赶上秋季面料采购旺季。”
从张家港的一隅车间,到服务全国200余家家纺、服装企业,安泰纺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的缩影。“30年前我们靠‘做精一根纱’立足,现在要靠‘染活一抹色’突围。”李雄望着窗外厂区里“绿色纺织”的标语,语气坚定,“无论是原液着色技术的深化,还是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最终都是为了让客户用上更环保、更稳定、更具设计感的腈纶产品——这是安泰的初心,也是我们在行业变局中站稳脚跟的底气。”
随着吉林石化新装置投产进入倒计时,丙烯腈市场供应将迎来新格局,而安泰纺业早已备好“答卷”:一边优化生产工艺,将有色腈纶条的色号库从200种扩展至300种;一边深化与设计师品牌合作,开发腈纶与羊毛、棉的混纺花式纱线。在纺织行业绿色转型的浪潮中,这家老牌企业正以“色彩”为笔,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