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32年坚守与创新,以原液着色技术织就纺织业绿色未来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一片井然——靛蓝、浅粉、米白的腈纶条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匀速流转,经牵伸、加捻后变成一卷卷色泽饱满的纱线,即将发往浙江的运动服饰品牌工厂。市场部经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前,指尖划过实时更新的原料数据曲线,转头对身旁的生产部黄厂长笑道:“山东海江那套装置检修刚结束,利华益的丙烯腈报价这周又稳了,咱们月初补的那批原料,现在看来真是踩准了点。”
这场“踩点”背后,是安泰纺业三十余年来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1993年在张家港建厂时,这家企业就以腈纶纱线为起点扎根纺织业;如今,从基础的腈纶纱、腈纶条,到高附加值的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产品线的拓展始终踩着行业需求的鼓点。而今年七月的丙烯腈市场波动,恰好成了这家老牌企业“以变应变”的生动注脚。
“你看这组数据,”李雄调出近期的行业报告,“截至7月9日,国内丙烯腈库存4.58万吨,比上周多了3000吨;吉林石化那套26万吨的新装置月底就要投产,后续供应肯定更充足。”作为腈纶生产的“粮食”,丙烯腈的价格和库存直接牵动着下游企业的成本神经。就在七月初,山东海江13万吨装置临时停车检修10天,叠加利华益现货报价下调50元/吨至7900元/吨,安泰的采购团队立刻启动预案——趁着短期价格窗口补充原料储备,同时调整三季度生产排期,将有色腈纶条的产能占比从60%提升至70%。“原料稳,生产才能稳;成本优,客户才有底气。”黄厂长接过话头,指向车间里正在运转的第五号生产线,“这条线专门生产原液着色腈纶条,从丙烯腈聚合阶段就注入色母粒,省去了传统染整的高温染色环节,不仅颜色更均匀,每吨还能减少35%的碳排放。”
这番话正呼应了2025年腈纶行业的技术风向。今年以来,“原液着色”已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词,据行业协会数据,这项技术可直接减少染整环节碳排放35%,目前已有12家头部企业完成中试产线布局。而安泰纺业早在三年前就组建了专项研发团队,联合江南大学纺织研究所攻关色母粒分散技术,去年底,他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中试线就通过了环保部门的能效认证,如今单月产能已突破800吨。
“上周上海的家纺展上,有家做高端床品的客户,拿着我们的‘云雾纱’样品翻来覆去看了半小时。”李雄想起当时的场景,语气里带着自豪。这种由有色腈纶条与棉纱交织而成的花式纱线,因色泽柔和、触感蓬松,刚推出就接到了两家上市公司的订单。“他们最看重的就是‘环保底色’——传统染色纱线可能有甲醛残留,我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从源头就不含偶氮染料,符合OEKO-TEX® Standard 100的最高级别要求。”
从1993年的单一纱线厂,到如今拥有3条原液着色生产线、年产能超万吨的腈纶制品供应商,安泰纺业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缩影。黄厂长带着记者走进原料检测实验室,这里摆放着十几种不同牌号的丙烯腈样品,“吉林石化的新装置投产后,我们计划去实地考察,争取建立长期直供关系。原料端降本,技术端提质,才能把更多利润空间让给客户,也让更多消费者穿上‘既好看又环保’的衣服。”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间的高窗洒下,照在工人师傅正在打包的腈纶条上,那抹均匀的天蓝色,像极了张家港港口的晴空。在这家有着32年历史的企业里,市场的敏锐与技术的沉淀正交织成新的故事——当丙烯腈的储罐在远方酝酿着新的供应,当原液着色的纱线在织机上勾勒出绿色未来,安泰纺业正以“老纺织人”的坚守与“新科技者”的锐气,在纺织业的转型浪潮中,织就属于自己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