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智能升级与创新产品双驱动,织就出口增长18%的“安泰”篇章

六月的张家港,长江畔的风带着初夏的湿热,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井然的忙碌。市场部经理李雄刚放下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出口数据页面——1-5月全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84.8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他转身走向生产车间,远远就看见生产部黄厂正盯着智能中控屏上跳动的数字,眉头微蹙又很快舒展。
“黄厂,刚收到东南亚老客户的邮件,他们追加了300吨腈纶纱订单,说是当地服装工厂扩产,秋冬款针织衫的排期已经排到年底了。”李雄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手里的报表上,“腈纶纱出口占比”那一栏的曲线正逐月上扬。
黄厂抬手指了指中控屏上的“订单交付进度”模块:“你看,上周刚调试好的3号智能纺线机组,现在日产腈纶纱能到8吨,比老设备效率提了30%。这批订单从原料到成品,20天就能交货,比客户要求的周期还能提前5天。”他顿了顿,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能耗监测”数据,“而且每吨纱的电耗降了12度,这还是沾了去年投的智能纺纱车间的光——你还记得不,1993年咱们刚建厂时,6000锭纱机得靠老师傅盯着,现在10万锭车间,20个工人就能管得明明白白。”
两人并肩走在车间里,机器运转的低鸣中,一捆捆雪白的腈纶条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输送,经过牵伸、加捻,逐渐变成细密的纱线。李雄忽然想起上周和欧洲客户的视频会议:“对了,德国那个品牌商问咱们的有色腈纶条能不能做到‘同批无色差’,他们设计师想用在今年的秋冬童装系列里,说是环保要求越来越严,不想再做后道染色了。”
“这正是咱们的强项。”黄厂停下脚步,指向不远处的色纺车间,“你看那排染缸,去年升级的全流程无氟染色工艺,染料利用率从70%提到了95%,污水排放指标比欧盟标准还低30%。而且咱们的有色腈纶条是‘纺前着色’,从丙烯腈聚合阶段就混入色母粒,纱线里外颜色一致,客户拿去直接纺纱织布,省去染色环节,成本至少降15%。”他拿起一绞宝蓝色的腈纶纱,“就像这个‘深海蓝’,上个月刚通过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北欧的几个家居品牌已经下单了。”
正说着,李雄的手机又响了,是财务部发来的成本分析表。他扫了一眼,抬头对黄厂笑道:“你看,最近棉花价格波动厉害,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这周涨了0.6%,但咱们的腈纶纱原料成本反而稳了——上周刚和中石油签了长协价,丙烯腈采购价锁定了三季度,这下客户再也不用担心‘纱价跟着棉价跑’了。”
黄厂点点头,目光投向车间外墙上“1993-2023”的厂庆标语:“从最初靠腈纶条起家,到现在腈纶纱、花式纱线、有色腈纶条三条产品线齐头并进,咱们这30年没白干。你记得不,2008年金融危机时,咱们咬牙上了花式纱线生产线,现在那些‘竹节纱’‘圈圈纱’成了网红服装品牌的香饽饽;前几年环保风头紧,咱们提前两年布局无氟染色,现在订单排到年底。”他指着中控屏上滚动的客户名单,“东南亚的成衣厂、欧洲的家居品牌、国内的设计师工作室,客户跟着咱们一起成长,这才是真的‘稳’。”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给机器镀上一层暖金色。李雄看着黄厂手机里刚收到的生产日报——当日腈纶纱产量9.2吨,合格率99.8%,订单交付准时率100%。他忽然想起早上看到的行业新闻,SW纺织制造指数虽然只涨了1.0%,但安泰纺业的出口订单却同比增长了18%。
“黄厂,下个月的行业展,咱们把那批‘彩虹渐变腈纶条’带上吧,”李雄说,“听说《亚洲牛仔》的趋势报告里,今年秋冬特别流行‘低饱和度撞色’,咱们的产品正好能帮设计师实现想法。”
黄厂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没问题,让他们看看,张家港的老纺企,照样能玩转出年轻人喜欢的新花样。”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不知疲倦地运转,锭子飞速旋转,将一根根腈纶纤维捻成纱线,也捻着安泰纺业30年的坚守与创新。在纺织行业起起落落的浪潮中,这家从张家港起步的企业,正用稳定的品质、灵活的应变和对趋势的敏锐嗅觉,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安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