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48色原液着色腈纶成“香饽饽”,隐形冠军织就纺织业低碳新图景

安泰纺业:48色原液着色腈纶成“香饽饽”,隐形冠军织就纺织业低碳新图景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06

初秋的张家港,晨曦刚漫过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生产部黄厂就攥着一份色牢度检测报告快步走向实验室。报告上,浅灰紫腈纶条的耐洗色牢度赫然标注着“5级”——这是他们本月调试成功的第48种原液着色色谱,也是客户点名要的“秋季主打色”。隔壁办公室,市场部经理李雄正对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皱眉:“刚接到杭州客户的加急单,要200吨莫兰迪色系腈纶条,下周三就得发货。”话音未落,手机又震了起来,是珠三角的合作商:“老李,你们的环保型有色腈纶条能不能再扩产?我们的跨境电商平台上,‘零染色’标签的针织衫卖爆了!”

这样的忙碌,在安泰纺业早已成了常态。这家1993年扎根长三角纺织重镇的企业,从最初的常规腈纶纱生产,到如今成为国内原液着色腈纶领域的“隐形冠军”,正踩准了行业转型的鼓点。近期纺织行业报告显示,原液着色技术已被列为2025年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可减少染整环节碳排放35%,而安泰纺业正是率先完成中试产线布局的12家头部企业之一。

“三年前谁能想到,‘不用染色’会成客户抢着要的卖点?”黄厂站在原液着色生产线旁,指着匀速运转的螺杆挤出机回忆。2020年,一位长期合作的户外服饰品牌负责人找上门,语气带着焦虑:“传统染色腈纶条色牢度总在3级徘徊,客户穿两次就褪色;而且染整环节耗水耗电,我们的ESG报告根本没法看。”那时国内原液着色技术刚起步,色种少、稳定性差,黄厂带着技术团队扎进实验室,从色母粒配方到纺丝温度曲线,一点点调试。“最难的是莫兰迪色系,灰度拿捏不准就发灰发脏。我们试了100多种配方,报废了3吨原料,终于让‘雾粉’‘烟灰蓝’这些高级色稳定量产。”如今,安泰的原液着色腈纶已覆盖从高饱和色系到低明度莫兰迪的48种色谱,色牢度稳定在4-5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环保优势更是让安泰的产品成了“香饽饽”。“传统染色工艺每吨腈纶条要耗水200多吨,我们的原液着色技术直接在纺丝阶段注入色母粒,每吨水耗降到48吨,节水76%。”黄厂拿出能耗对比表,“去年给一家上市公司供货,他们算了笔账:用我们的有色腈纶条,单是染整环节的水费、污水处理费就省了30%,碳排放报告还拿了A级。”这两年,随着“双碳”政策收紧,越来越多客户主动找上门,安泰的原液着色腈纶条产能从最初的3000吨/年扩到现在的1.2万吨/年,仍供不应求。

面对“长三角珠三角占全国62%产能”的市场格局,以及中西部省份依托电费优惠吸引产能西迁的趋势,李雄有自己的“攻守之道”。“我们守着张家港的产业集群优势——原料供应商、物流枢纽都在50公里内,客户上午下单,下午就能打样。但光守不行,得用技术‘卡位’。”去年,一家中西部纺纱厂想用低价抢单,结果客户试用后发现,安泰的腈纶条不仅色彩一致性更高(缸差控制在△E≤1.5),断裂强度也比对方高15%。“现在他们反而成了我们的合作伙伴,用我们的原液着色腈纶条做花式纱,再卖到本地市场。”李雄笑道,“价格战打不赢技术差,客户要的是‘色彩准、损耗低、能合规’,这正是我们30年积累的底气。”

从1993年建厂时的2条纱线生产线,到如今拥有6条智能化纺丝生产线、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安泰纺业的“犟劲”藏在细节里:车间里的色卡墙挂着2000多个色样,都是这些年为客户定制的“专属色”;实验室的老化测试箱里,腈纶条正经历-30℃到70℃的极端温度考验,确保户外环境下的稳定性。“上个月有个老客户说,10年前从我们这儿买的腈纶纱,做成的地毯到现在颜色还跟新的一样。”李雄翻着客户反馈表,眼里带着自豪,“这就是安泰的本分——把一根纱线做到极致,让客户放心,让行业看见绿色纺织的可能。”

如今,站在2025年行业规划的起点,安泰纺业已经启动新的扩产计划:再建2条原液着色生产线,目标是将碳排放强度再降10%,色谱扩展到60种。“等新线投产后,客户要的‘极光紫’‘藤黄’这些特殊色,我们当天就能出样。”黄厂望着厂区里正在施工的新车间,语气坚定。而李雄的手机依旧响个不停,最新一条消息来自海外客户:“听说你们的原液着色腈纶通过了欧盟ECO-TEX®认证?我们的秋冬系列,全用它了!”

阳光穿过车间的玻璃窗,照在一卷卷色彩鲜亮的腈纶条上,像极了这个行业正在萌发的绿色生机。30年的安泰纺业,正以一根纱线的力量,织就着纺织业低碳转型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