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32年织就腈纶纱传奇!以创新工艺引领纺织业高质量发展

安泰纺业:32年织就腈纶纱传奇!以创新工艺引领纺织业高质量发展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12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办公楼里却透着一股冷静的忙碌。市场部经理李雄刚放下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汇隆新材发布的公告页面——这家同行近日宣布,其主营的原液着色涤纶纤维已广泛应用于家纺、服装面料等领域。他转身走向生产车间,正好遇上生产部黄厂拿着一叠工艺参数表迎面走来。“黄厂,刚看到汇隆的消息,着色纤维的下游需求确实在往上走啊。”李雄笑着扬了扬手机,“咱们的有色腈纶条,最近是不是又接到不少定制订单?”

黄厂脚步不停,指着车间里正运转的DCS控制系统,语气里带着自信:“可不是嘛,上周刚给浙江一家头部家纺品牌发了200吨‘莫兰迪色系’的有色腈纶条,对方反馈说我们的色牢度比之前合作的供应商高出1.5级,下个月还要追加30%的量。”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色卡,“你看这‘烟灰粉’,就是咱们研发部上个月刚调试出的新色号,用的是自主研发的‘原液着色+低温定型’工艺,比传统染色节水60%,色光均匀度能控制在△E≤1.2,现在成了爆款。”

两人并肩走在车间参观通道,透过玻璃能看到一排排蓝色的腈纶条在输送带上流动,像一道道凝固的海浪。李雄想起今早看到的另一组数据:国内丙烯腈工厂库存量已达4.58万吨,较上周增加0.3万吨,而利华益的现货报价也下调了50元/吨。作为腈纶纱、腈纶条的核心原料,丙烯腈的价格波动向来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山东海江的13万吨装置停了10天检修,吉林石化的26万吨新装置月底又要投产,这原料市场真是‘冰火两重天’。”李雄若有所思,“咱们的采购团队这次反应够快,上周就跟两家供应商锁定了下半年30%的原料量,价格还压到了7850元/吨,比现在的市场价低了50块。”

黄厂闻言点点头,带着李雄走到一台崭新的德国进口牵伸机前:“光锁定价格还不够,得从生产端挖潜力。你看这台设备,上个月刚投产,通过调整牵伸倍数和热箱温度,丙烯腈的单耗从1.08吨/吨降到了1.05吨/吨,按咱们年产3万吨腈纶条算,一年就能省下900吨原料,相当于多赚了700多万。”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现在车间的‘原料-能耗-产出’联动系统,能根据丙烯腈的实时价格自动调整工艺参数,比如昨天报价一下来,系统就把预聚合温度调低了2℃,既保证了纤维强度,又省了1.2%的蒸汽消耗。”

说话间,车间的广播里传来调度员的声音:“三号生产线注意,上海客户的‘竹节花式纱’订单已进入最后检验环节,请按A类标准打包。”李雄笑着说:“说起花式纱线,上个月深圳那家设计师品牌,是不是用咱们的‘圈圈纱+彩点纱’混纺面料,在时装周上拿了最佳面料奖?”黄厂眼睛一亮:“对!那款面料用的就是咱们自主研发的‘双喷咀涡流纺’技术,纱线蓬松度比普通工艺高30%,还能做到100米内彩点分布误差不超过2个,现在他们已经把全年30%的面料订单都给咱们了。”

从1993年在张家港一片滩涂上建起第一间厂房,到如今拥有8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5万吨的腈纶制品龙头企业,安泰纺业的32年,正是中国纺织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突围”的缩影。李雄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95年,第一代纺丝机旁,年轻的工人们围着刚下线的腈纶纱欢呼。而现在,车间里90%的设备已实现数字化管控,实验室里的气相色谱仪能在30分钟内完成16种色母粒的配比分析,连仓库都用上了AGV机器人自动分拣。“前几天行业协会来调研,说咱们的‘有色腈纶条定制周期’从行业平均的15天压缩到了7天,客户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98%以上。”李雄拿起一份刚打印好的报表,“这背后,是28项专利技术打底,是生产部200多个日夜的工艺迭代,更是咱们对‘一根纱线也要做到极致’的坚持。”

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给流动的腈纶条镀上了一层金边。黄厂看着远处正在安装的第9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将专门生产用于高端户外服装的“抗紫外腈纶纱”,预计投产后能新增年营收1.2亿元。“吉林石化的新装置投产后,丙烯腈供应会更充足,咱们正好可以把‘原液着色腈纶纱’的产能再提一提。”他转头对李雄说,“下个月的上海纺织展,咱们把‘莫兰迪色系’和‘抗紫外纱线’摆到C位,肯定能吸引不少眼球。”

李雄笑着点头,手机又震动起来,是浙江家纺客户发来的消息:“新色号‘雾蓝灰’样品收到,色光完美,下周一签合同!”他抬头望向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想起董事长常说的那句话:“纺织业没有捷径,把原料吃透、把工艺做精、把客户放在心尖上,就没有闯不过的市场。”32年如一日,安泰纺业用一根小小的腈纶纱,织就了属于自己的“专精特新”之路,也为中国纺织业的高质量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