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AI赋能智能生产,32年深耕铸就腈纶纱线隐形冠军

安泰纺业:AI赋能智能生产,32年深耕铸就腈纶纱线隐形冠军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3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派井然有序的高效节奏。生产部经理黄厂正盯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轻点,一条关于腈纶条生产参数的优化指令实时下发到各工位。“刚收到市场部李雄的消息,欧洲客户追加的500吨有色腈纶条订单,咱们得在月底前赶出来。”黄厂转头对身边的技术员说,“多亏了去年上线的AI生产调度系统,不然这种急单咱们至少得提前一周排期。”

这场效率的提升,源于月初李雄从广州带回的启发。7月15日,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在广州海珠区开幕,作为安泰纺业市场部的“掌舵人”,李雄全程参与了“AI赋能纺织全产业链”的主题论坛。“会上专家提到,传统纺织业的转型关键在‘数据驱动’——从原料配比到成品质检,每个环节都能通过算法优化。”回到公司后,李雄立刻拉着黄厂在车间开了三天会,将会议上的智能化案例与安泰纺业的实际生产结合,最终敲定了对腈纶条生产线的二次智能化改造:引入机器视觉质检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和AI模型实时识别纱线瑕疵,将传统人工抽检的合格率误差从3%压缩到0.5%;同时搭建生产大数据平台,整合原料采购、设备运行、订单交付等数据,让排产效率提升20%。“就像这次欧洲客户的订单,系统自动匹配了库存原料和空闲工位,黄厂那边才能这么快响应。”李雄笑着说。

这样的“敏锐嗅觉”,早已刻进安泰纺业的基因。自1993年在张家港这片纺织沃土扎根,这家以腈纶纱、腈纶条为起点的企业,32年来始终踩着行业趋势的鼓点前行。从最初的单一腈纶产品,到如今覆盖有色腈纶条、花式纱线等200多个细分品类,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洞察。“上个月吉林化纤集团参加第三届链博会,提出‘编织纤维产业新丝路’,这其实和我们一直坚持的‘产业链协同’不谋而合。”李雄拿出厚厚一叠合作名录,上面既有国内头部化纤原料供应商,也有欧洲知名家居品牌、东南亚户外服饰企业,“腈纶的耐光性、保暖性是天然优势,我们的有色腈纶条采用原液着色工艺,比传统染色减少60%污水排放,这两年特别受欧洲环保品牌青睐;而花式纱线通过特殊捻织工艺,能做出羽毛、竹节等立体纹理,国内设计师品牌的订单量每年增长30%。”

产业链的协同不仅体现在上游原料和下游客户,更延伸到生产端的技术突破。黄厂带着记者走到车间尽头的新设备区,一台标注着“智能配色系统”的机器正在运行。“以前调一个新色号,老师傅得凭经验反复试染,现在输入色卡数据,系统自动计算染料配比,一次成功率从60%提到95%。”他指着屏幕上的色谱图,“这是我们和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合作研发的,去年还拿了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2年间,安泰纺业从最初的2条手动生产线,发展到如今3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超1.2万吨的规模,车间里的德国进口纺纱机、意大利络筒机与自主研发的AI系统无缝衔接,成为长三角地区腈纶纱线领域的隐形冠军。

谈及未来,李雄和黄厂不约而同提到了“技术深耕”。“广州的人工智能大会让我们看到,纺织业的下一个十年一定是‘智慧+绿色’的十年。”李雄翻出一份研发计划表,上面列着“生物基腈纶材料”“可降解花式纱线”等新项目,“我们正在和中科院合作,尝试用植物淀粉替代部分石化原料,让腈纶产品更可持续。”而黄厂则盯着车间的能耗监测屏:“下个月要上线光伏储能系统,争取三年内实现生产用电30%来自清洁能源。”

从199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行业标杆,安泰纺业用32年的时间证明:传统纺织业从不是“夕阳产业”,只要踩准技术创新的节奏、读懂市场需求的密码,就能在每一缕纱线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新丝路”。此刻,车间里的机器仍在轰鸣,那些染着马卡龙色、带着立体花纹的腈纶纱线,正从这里出发,走向全球的服装车间、家居工厂,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温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