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腈纶纱线内外双热,三十载深耕“织”就行业新机遇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的办公楼里却透着一股比天气更热烈的劲头。市场部经理李雄站在落地窗前,手里捏着刚打印好的行业周报,指尖划过一行数据:“SW纺织制造指数本周上涨2.3%,跑赢SW全A指数0.7个百分点。”他回头看向办公桌,另一张报表上,“1-5月我国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584.8亿美元,同比增长2.5%”的字样格外醒目。
“老李,琢磨啥呢?笑得跟捡到宝似的。”生产部的黄厂端着保温杯走进来,工作服袖口还沾着几缕淡蓝色的腈纶纤维——那是刚从车间抽检的有色腈纶条样品。
李雄把报表推过去,指着数据笑道:“你看这两组数,纺织制造板块跑赢大盘,出口纱线还在增长,咱们的腈纶纱和有色腈纶条,今年怕是要‘热’出圈了。”
黄厂凑近一看,眼神也亮了。他在安泰干了快三十年,从学徒到厂长,见证了这家1993年成立的张家港本土企业,如何从单一的腈纶纱生产,做到如今覆盖腈纶纱、腈纶条、有色腈纶条及花式纱线的“纱线多面手”。“可不是嘛,上周刚给广东一家服装品牌发了批‘星空蓝’有色腈纶条,他们说要做秋季新款针织衫,点名要咱们这种色牢度达4级以上的。”他想起车间里那台德国进口的染色机组,“当初坚持上这套设备,现在看来值了——小批量、多色号的订单,咱们三天就能交货,那些依赖传统棉纱染色的厂子,哪跟得上这节奏?”
这话不假。今年以来,棉花市场的波动让不少纺织企业捏了把汗:国内棉花价格B指数本周涨到15198元/吨,国际棉价却下滑0.9%(ICE2号棉主力合约跌至67美分/磅)。原材料价格的“剪刀差”,让越来越多下游客户开始转向腈纶等化纤纱线。“腈纶本身就有蓬松保暖、色彩鲜艳的优势,”李雄补充道,“现在棉花价格不稳定,咱们的有色腈纶条直接省去了客户后续染色的环节,既降低成本,又缩短生产周期,可不就成了香饽饽?”
说话间,李雄的手机响了,是浙江一家外贸公司的老客户。“李经理,上次那个‘竹节花式纱’样品反馈很好,欧洲客户追加了300吨订单,能不能月底前交货?”电话那头的声音透着急切。李雄瞥了一眼墙上的生产排期表,转头问黄厂:“车间目前的柔性生产线还能腾挪吗?”黄厂立刻心领神会:“放心,咱们去年改造的智能生产调度系统不是摆设,把下周三的一批常规腈纶纱往后推两天,优先保这个花式纱订单。”挂了电话,李雄笑着说:“你看,1-5月全国服装零售增长3.3%,内销在回暖;出口纱线又涨了2.5%,内外两头都得抓。”
三十多年的深耕,让安泰纺业摸透了纱线市场的“脉搏”。从最初靠腈纶纱打开市场,到后来研发有色腈纶条解决传统纱线“染色难、色差大”的痛点,再到近年推出的“段彩纱”“圈圈纱”等花式纱线,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需求的节点上。“记得2018年第一次做有色腈纶条,客户都怕颜色不稳定,我们拉着技术部在车间守了一个月,每天测色牢度、拉伸强度,硬是把合格率从85%提到了99.5%。”黄厂的语气里带着自豪,“现在全国棉花销售率都到94.4%了(截至7月3日),说明下游需求旺,但原材料库存降了(进口棉港口库存周降3.08%),这时候谁能快速响应、提供差异化产品,谁就能站稳脚跟。”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淡粉、湖蓝、浅灰的腈纶条在机器中穿梭,转眼就变成一卷卷色泽均匀的纱线。李雄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想起上周行业会议上有人问他“安泰的秘诀是什么”,他当时没多说,此刻心里却有了答案——是1993年创业时“做中国最好的腈纶纱”的初心,是市场部盯着指数涨跌时的敏锐,是生产部守着车间炉火时的较真,更是三十多年来,把“趋势”变成“机会”的那股韧劲。
“对了,”黄厂突然想起什么,“下周要给山东的老客户送样,他们想试试用咱们的腈纶条混纺羊毛,做高端围巾。我让实验室先调了几个配比,你回头看看?”李雄点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7月重点:跟进混纺新品研发,梳理出口订单产能。”窗外,张家港的纺织工业园里,几家工厂的烟囱正缓缓吐着白烟,而安泰纺业的故事,还在这一根根不断延伸的纱线里,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