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业:科技赋能30年智造突围,以智能纱线编织纺织业新传奇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浓,安泰纺业的生产车间里却透着一股井然的忙碌——智能分拣机械臂精准抓取刚下线的有色腈纶条,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纱线强度、色牢度等20余项检测数据,生产部黄厂长正对着屏幕上的曲线与市场部经理李雄讨论:“你看这组数据,自从上个月我们把AI工艺优化系统全面铺开,腈纶纱的批次合格率又提升了0.8个百分点,客户反馈的‘手感一致性’好评率涨了12%。”
李雄刚从广州参加完2025首届中国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大会回来,笔记本上记满了“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柔性生产”等关键词。“这次大会上,不少同行都在说‘纺织业的下半场是科技竞赛’,我当时就想到咱们车间那几条刚改造完的智能生产线。”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你看这是广州一家品牌客户的设计稿,他们要一批‘星空渐变’花式纱线,以前这种定制化订单至少要7天打样,现在有了AI配色系统和智能调纱模块,3天就能出样,上周已经签了5000锭的订单。”
这场“科技赋能”的转型,对1993年成立的安泰纺业而言,是30余年行业深耕后的必然选择。从最初的传统纺纱车间,到如今拥有3条智能化生产线、年产能超万吨的腈纶制品专业制造商,安泰纺业的每一步都踩准了行业脉搏。“我们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智能化改造,当时很多同行觉得‘老纺织没必要折腾’,但李经理带着市场团队跑了17个城市的客户,回来跟我们说‘现在品牌要的不只是纱线,是能快速响应潮流、稳定输出品质的解决方案’。”黄厂长指着车间角落里的研发实验室,“那时候我们就下定决心,把每年营收的5%投进研发,现在实验室里有12项专利,其中‘原液着色腈纶条’技术,比传统染色工艺节水60%、降碳30%,去年还拿了江苏省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这样的技术积累,让安泰纺业在近期回暖的纺织制造市场中格外从容。根据7月11-18日的SW纺织服饰指数,纺织制造板块上涨2.4%,跑赢大盘1.1个百分点,市场对优质制造企业的信心可见一斑。“这波上涨不是偶然。”李雄分析道,“我们跟踪数据发现,今年上半年,兼具环保性和设计感的腈纶制品需求同比增长了15%,尤其是有色腈纶条和花式纱线,很多做轻奢家纺、户外服饰的客户订单排到了三季度。”他提到上个月刚交付的一笔订单:“浙江一家户外品牌要做‘轻量化保暖夹克’,指定用我们的高蓬松腈纶纱,这种纱线比普通腈纶轻20%,保暖性提升15%,就是实验室团队花了8个月,调整了纤维配比和纺纱张力才做出来的。”
而在产业链的另一端,行业对“新材料”的探索也让安泰纺业看到了新空间。7月14日,吉林化纤集团宣布在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其研发的高性能纤维成功应用于海上大型风机叶片,这让李雄和研发团队深受启发。“虽然我们主营的腈纶纤维和产业用高性能纤维领域不同,但‘材料创新驱动应用拓展’的逻辑是相通的。”李雄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和江南大学纺织研究所合作,开发“抗菌腈纶条”,“针对母婴家纺市场,这种纱线能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超过99%,预计年底就能量产。”
支撑这些创新的,是安泰纺业对人才的长期投入。7月19日,乌鲁木齐纺织产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32家企业提供超千个岗位,这让李雄想起公司的“师徒制”培养体系:“我们车间的老师傅很多是从建厂就在这儿的,现在90后、00后的技术骨干,都是他们手把手带出来的。像负责智能设备维护的小王,去年刚拿了张家港市‘技能能手’,他带着团队把设备故障率降到了0.3%以下。”从1993年的20名员工,到如今200余人的专业团队,人才的稳定与成长,正是这家老牌纺企保持活力的秘诀。
“30年了,从第一缕腈纶纱下线,到现在服务国内外500多家品牌客户,我们始终觉得,纺织不是简单的‘把纤维纺成纱’,而是用技术和耐心,把市场的需求、客户的期待,一点点织进每一根纱线里。”黄厂长望着车间里缓缓运转的纱锭,语气里带着自豪,“就像这有色腈纶条,从原料配比到色母粒调制,再到纺纱工艺,每个环节都得较真——客户要的‘落日橙’,我们调了23次才达到那种温暖又不刺眼的饱和度。这大概就是纺织业的浪漫吧。”
如今,安泰纺业的腈纶纱、腈纶条已出口至东南亚、欧洲等10余个国家,而那些带着温度与科技的花式纱线,正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笔下的灵感载体。在纺织业向“科技、绿色、时尚”转型的浪潮中,这家从张家港走出的企业,正以30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纱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