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32年精专创新,原液着色技术铸就有色腈纶隐形冠军

安泰纺业:32年精专创新,原液着色技术铸就有色腈纶隐形冠军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2

2025年7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市场部的办公室里却透着一股冷静的专注。市场部经理李雄面前摊开的,是近半年来长三角地区纺织品牌的需求调研报告,屏幕上滚动着客户反馈的关键词:“环保染色”“色牢度稳定”“30天快速交付”“低饱和度莫兰迪色系”。“没有‘热点新闻’的时候,恰恰是行业酝酿新方向的关键期。”李雄指尖划过一组数据——某头部运动服饰品牌的环保产品线订单量同比增长42%,而他们点名要的“原液着色腈纶条”,正是安泰纺业主推的核心产品之一。

这家1993年诞生于长江之畔的纺织企业,从最初的腈纶原料加工,到如今成为国内有色腈纶条领域的隐形冠军,32年的发展轨迹,恰似一部中国纺织业从“规模扩张”到“精专创新”的缩影。“1998年我们第一次接触原液着色技术时,行业还在拼‘谁能染出更鲜艳的颜色’,但黄厂当时就说,‘真正的竞争力,是让颜色又好又“干净”’。”李雄口中的“黄厂”,正是生产部总监黄志强,这位在车间摸爬滚打了28年的老纺织人,如今带领着一支50人的技术团队,守护着安泰纺业22条智能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转。

“传统染色工艺,一吨腈纶要耗水近百吨,污水里的染料残留更是环保难题。”黄志强站在恒温25℃的原液着色车间,指着正在运转的螺杆挤出机解释,“我们的有色腈纶条,是在原料熔融阶段就加入环保色母粒,一步成型,省去了后续染色环节,水资源消耗直接降80%以上,色牢度能稳定达到4级以上——这意味着衣服穿三年,领口袖口都不容易褪色。”去年,安泰纺业投入1200万元升级的“智能配色系统”,正是黄厂团队的得意之作:客户只需提供色卡或潘通色号,系统就能在2小时内完成配方模拟,3天出样,小批量订单最快7天就能交付。

这样的“硬实力”,让安泰纺业在近两年纺织行业的波动中站稳了脚跟。今年初,杭州一家做跨境电商的服饰品牌找到李雄,提出要定制一批“马卡龙色系腈纶纱”,每个色系仅500公斤,却要求10天内交货。“放在五年前,这种小批量、多色号的订单我们接不了——传统染色要调缸、洗缸,光准备工作就要3天。”李雄回忆,当时他立刻联系黄厂,技术团队通过原液着色的“柔性生产模式”,将不同色母粒按比例注入生产线,最终提前2天完成交付。如今,这样的“急单”“小单”在安泰纺业的订单中占比已达35%,客户名单里不乏国内一线针织品牌和日韩快时尚企业。

在张家港占地120亩的生产基地里,除了有色腈纶条,安泰纺业的腈纶纱、花式纱线同样占据一席之地。“去年开发的‘雪花点腈纶纱’,在浙江织里的童装市场卖爆了,客户追加了三次订单。”李雄笑着说,这种通过特殊纺纱工艺形成的“星星点点”纹理,正是技术团队针对Z世代“个性化穿搭”需求的创新。而支撑这些创新的,是企业每年不低于营收5%的研发投入,以及与江南大学纺织研究所共建的“原液着色材料联合实验室”。

“纺织行业从不缺‘热点’,缺的是把趋势变成实力的耐心。”站在厂区的原料仓库前,李雄望着刚入库的一批进口环保色母粒,语气坚定,“从1993年的第一台纺纱机,到现在能生产1200多种颜色的腈纶产品,安泰纺业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原液着色’成为更多品牌的‘绿色选择’——这或许不会成为‘头条新闻’,但能让每一米纱线都带着责任和温度,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