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安泰纺业:三十年深耕铸就有色腈纶隐形冠军,以技术与市场洞察领航绿色纺织未来

安泰纺业:三十年深耕铸就有色腈纶隐形冠军,以技术与市场洞察领航绿色纺织未来
李伟,市场部经理
25/07/21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安泰纺业的办公楼里却透着一股专注的忙碌。市场部经理李雄刚放下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最新的化纤行业周报——截至7月9日当周,规模以上企业化纤产量同比增长5.5%。他转身走向生产部,黄厂正盯着中控屏幕上跳动的参数,车间里机器的嗡鸣带着规律的节奏,一卷卷雪白的腈纶条正通过染色工序,幻化成深邃的藏青、温暖的姜黄。

“黄厂,刚看到数据,化纤产量又涨了,咱们的有色腈纶条订单最近确实热闹。”李雄递过一份报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近两周的客户需求,“江阴的针织厂昨天追加了200吨孔雀蓝腈纶条,说要赶秋季童装订单;浙江的羊毛衫企业也在问,能不能把现有黑色腈纶条的色牢度再提一提。”

黄厂扶了扶眼镜,指尖划过屏幕上的原料消耗曲线:“这阵子原料市场可不平静,山东海江那套13万吨的丙烯腈装置停了10天检修,我还跟采购部的老周说,得盯着吉林石化那套26万吨的新装置——月底一投产,丙烯腈供应量上来,利华益那边报价已经下调50块到7900元/吨,咱们的成本又能松快些。”他顿了顿,指向车间角落的一组新设备,“你看,上个月刚调试好的连续式染色机组,现在每吨有色腈纶条能省15度电,染料利用率也从85%提到92%,应对这种原料波动,咱们心里有底。”

这场关于市场与生产的对话,在安泰纺业的三十年历程里早已成了常态。自1993年在张家港落地生根,这家从腈纶纱线起步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国内有色腈纶领域的隐形冠军——年产能超8000吨的腈纶条生产线、行业领先的花式纱线研发中心,合作客户覆盖了长三角半数以上的高端针织、家纺企业。而支撑这份底气的,恰是对行业脉搏的精准把握。

“上个月河北艾科瑞那个原液着色腈纶黑色纤维的专利授权,你注意到没?”李雄翻到手机里的新闻,“这两年‘绿色纺织’的风越吹越紧,下游品牌都在盯着‘零水印染’,咱们的有色腈纶条走的就是原液着色路线——从丙烯腈聚合阶段就注入色母粒,省去后道染色环节,不仅色牢度能到4级以上(比行业平均高1级),每吨还能节水80吨、减排COD 60%。”他想起上周接待的广东客户,对方拿着面料样布反复揉搓:“你们这姜黄色腈纶条织出来的毛衣,洗了十次都没怎么掉色,比咱们之前用的染色纱强太多了。”

这样的认可,源于安泰纺业对技术的执着。黄厂记得2018年第一次尝试原液着色时,团队守在实验室三个月,从色母粒配比到纺丝温度,光调试参数就记满了12本笔记本。“那会儿市场上都觉得‘有色腈纶就是染个色’,但我们赌的是未来——现在看来,这条路走对了。”如今,公司的有色腈纶条已覆盖120种常规色号,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特殊色,去年光定制色订单就占了总量的35%。

原料仓里,几排储罐整齐排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丙烯腈库存量:1.25万吨。“这是我们跟吉林石化签的‘投产保供协议’,新装置一开车,原料就能直供,比市场价低3%不说,还能避免山东海江检修这种突发情况断供。”黄厂解释道,“30年了,从最初几台旧纺机到现在全自动化车间,安泰能在腈纶行业站稳脚跟,靠的就是‘上下游一条心’——上游盯着原料波动,中游抓工艺优化,下游跟着市场需求跑。”

窗外,一辆满载着腈纶纱的货车缓缓驶出工厂,车身上“安泰纺业”的字样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李雄看着报表上不断增长的订单数据,想起1993年公司刚成立时,父亲带着第一批样品去上海参展的场景。从“张家港本地小厂”到“长三角有色腈纶标杆”,安泰用30年证明:在纺织这个传统行业里,所谓“风口”,从来都是留给那些愿意沉下心打磨产品、读懂市场的人。而属于安泰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卷腈纶条的色彩里,在每一次原料波动的从容应对里,更在与万千纺织人一起,编织着绿色纺织的未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