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以紗線為筆,書寫中國紡企的韌性與擔當

安泰紡業:32年以紗線為筆,書寫中國紡企的韌性與擔當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1

仲夏的張家港,長江邊的風帶著濕熱的氣息掠過安泰紡業的生產廠區,車間裡機器運轉的嗡鳴沉穩而規律——這是這家1993年誕生的紡織企業,在32年發展歷程中刻入骨髓的節奏。然而今年夏天,市場部經理李雄的辦公桌上,攤開的行業週報和國際貿易新聞卻讓這份「規律」多了幾分「變量」:美國宣佈對墨西哥和歐盟輸美產品加徵30%關稅的消息剛傳開,內地紡織企業「成本高、利潤薄、開機率低」的討論就佔據了行業論壇的頭條,而越南同行「本地化、規模化、綠色化」的轉型口號,更是像一面鏡子,照出傳統紡織業在全球變局中的生存命題。

「貿易政策波動、原料成本上漲、下游需求分化,今年的市場確實像走鋼絲。」李雄指尖劃過一組數據,「但上週行業製造指數漲了3.13%,跑贏大盤,說明不是沒有機會——機會藏在『差異化』和『可持續』裡。」他抬頭看向窗外,生產車間的方向,那裡正有一批剛下線的有色腈綸條等待質檢,鮮亮的莫蘭迪色系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你看黃廠他們剛調出來的這批『生態彩條』,現在越南的客戶催著要樣品,就是衝咱們『原液著色』工藝來的。」

生產部的黃廠長顯然對自家車間的「硬實力」更有發言權。穿過恆溫恆濕的紡紗車間,他在三號生產線前停下腳步,屏幕上跳動的參數顯示著當前的生產狀態:「傳統染色工藝耗水耗電,還容易有污染殘留,越南那邊現在對『綠色供應鏈』卡得嚴,咱們三年前就投了2000萬上原液著色生產線,從源頭把色母粒混入腈綸原料,省水60%、減排40%,色牢度還能穩定在4級以上。」他拿起一截剛紡出的腈綸紗,「上個月給歐洲快時尚品牌做的『雲朵紗』,就是用這種工藝染的馬卡龍色,1000米小批量訂單,從打樣到交貨只用了7天,客戶直接把年度配額提了30%。」

這樣的「快速響應」,源於安泰紡業32年積累的「家底」。從1993年在張家港開出第一間作坊式工廠,到如今擁有5萬錠紡紗規模、年產能3萬噸的腈綸系列產品供應商,安泰的車間裡藏著不少「老夥計」——那台德國進口的清梳聯設備,是2010年行業升級時率先引進的,如今仍在高效處理不同批次的腈綸原料;而去年剛投用的智能落紗機器人,則讓夜班的人工成本降低了40%。「內地紡企都說成本高,但我們算過賬,通過工藝優化和設備升級,這兩年單位能耗降了18%,人力成本佔比從25%壓到了15%。」黃廠長的語氣裡帶著自豪,「就像新疆那邊最近簽約300萬錠項目,他們缺的不是產能,是高品質混紡原料。我們的腈綸條纖維長度整齊度能到92%,和新疆長絨棉混紡做高端衛衣面料,蓬鬆度比純棉高20%,上個月剛和喀什的棉紡廠簽了季度供貨協議,首批500噸已經在路上了。」

李雄的市場日誌裡,這樣的「供需對接」故事還有很多。他記得2020年疫情初期,市場突然爆發對「抗菌腈綸紗」的需求,研發團隊72小時沒合眼,在常規腈綸原料裡加入納米銀離子抗菌劑,一周內拿出樣品,最終成了當年醫療防護面料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去年全球能源價格上漲,他們又調整配方,用再生腈綸比例提升至30%的「循環紗線」,拿下北歐環保品牌的長期訂單。「貿易壁壘也好,成本壓力也罷,本質上是市場在篩選『真有料』的企業。」李雄翻到客戶名錄,上面既有合作了20年的國內老字號服裝廠,也有近年拓展的東南亞、南美新夥伴,「我們1993年就開始做腈綸產品,那時候國內腈綸市場剛起步,現在全球每10件高端針織衫裡,可能就有1件用的是我們的花式紗線——這不是運氣,是32年只做一件事的專注。」

車間的另一端,新一批「竹節花式紗」正通過自動絡筒機卷繞成錠,紗線表面的不規則結節像跳躍的音符,是設計師眼中「最有故事感的紋理」。黃廠長拿起一卷剛打包好的紗錠,標籤上印著「訂單號:VN20250715」——這是發往越南胡志明市的加急訂單,客戶要用它生產今年秋冬的「復古風」毛衣系列。「他們說越南要『本地化』,但好原料還是得找中國。」黃廠長笑了笑,「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安泰的紗線,成為他們『綠色化、規模化』路上的『中國底氣』。」

暮色漸濃時,李雄的電腦屏幕上,最新的行業數據還在跳動:紡織製造指數持續回暖,腈綸類差異化產品的市場詢價量環比增長12%。他給黃廠發了條消息:「新疆客戶剛來電,想追加混紡比例測試,明天上午技術部碰一下?」很快收到回復:「沒問題,車間隨時待命。」窗外,長江的貨輪鳴著汽笛駛向遠方,就像這家32年的紡織企業,在時代浪潮中,始終以紗線為筆,在全球紡織業的畫佈上,寫下屬於中國紡企的韌性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