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32年紡織老兵以創新工藝破局,腈綸紗線訂單周增兩成引市場關注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比窗外更顯火熱——一卷卷色彩明快的腈綸條正從自動化生產線上勻速輸出,即將發往浙江的服裝企業。市場部經理李雄拿著剛列印好的行業週報走進生產部,恰好撞見黃廠長盯著中控螢幕上跳動的能耗數據出神。「黃廠,最新的棉花銷售數據出來了,全國銷售率94.4%,同比漲了快9個百分點!」李雄揚了揚手裡的報告,「終端市場回暖,咱們的腈綸紗線訂單這週又加了兩成。」
黃廠長轉過身,指了指螢幕上的曲線:「可不是嘛,你看這能耗指標,自從上個月優化了染色前處理工藝,有色腈綸條的單位能耗又降了3%。正好趕上工信部新推的能耗標準,咱們這工藝水平,放到絲綢行業都不差。」兩人相視一笑,話題自然落到了近期的市場變化上。作為紮根張家港32年的紡織老兵,安泰紡業對原料市場的風吹草動向來敏感——就在幾天前,本地港口的進口棉庫存剛創下年內新低,4.05萬噸的庫存量較上週減少3.5%,這讓不少依賴棉紡的企業開始重新評估原料成本。
「棉花銷售火是好事,但進口棉庫存降得這麼快,下游企業肯定要找性價比更高的替代方案。」李雄翻到週報的另一頁,上面標註著安泰近三個月的產品結構變化,「你看,咱們的腈綸/棉混紡紗線銷量環比漲了15%,特別是32支的仿羊絨腈綸紗,廣東的幾家針織廠追著要貨。客戶說現在棉價波動大,用咱們的腈綸紗既能保證保暖性,色彩還比棉紗更穩定,染整環節能省不少事。」
這背後,是安泰紡業對產品趨勢的提前佈局。早在去年,公司就針對「色彩經濟」升級了有色腈綸條生產線,通過原液著色技術實現了120種基礎色的即產即發,省去了傳統紗線的後道染色工序。「以前客戶要個特殊色號,從打樣到交貨得15天,現在咱們的智能調色系統3天就能出樣,生產週期壓縮一半。」黃廠長帶著李雄走到車間的智能倉儲區,機械臂正將一包包標著「霧霾藍」「茱萸粉」的腈綸條碼放整齊,「上週山東的家紡客戶剛追加了50噸漸變花式紗,說用在秋冬毛毯上,終端反饋比純色款溢價20%還好賣。」
從1993年建廠時的單一腈綸條生產,到如今覆蓋腈綸紗、花式紗線的全品類供應商,安泰紡業的成長軌跡恰是中國紡織業轉型升級的縮影。在張家港這片紡織產業集聚地,公司不僅見證了本地港口從零散倉儲到億噸大港的蛻變,更通過持續的技術投入筑牢了護城河——每年將營收的5%投入研發,自主研發的低熔點腈綸條打破了進口依賴,去年還牽頭制定了行業內《花式紗線色彩穩定性檢測規範》。
「昨天看紡織服裝板塊又漲了0.81%,雖然資金有流出,但像雲中馬、百隆東方這些企業的上漲,說明市場對差異化紗線的關注度在提升。」李雄合上報告,望向車間外碼放整齊的集裝箱,「下午寧波的客戶要來考察咱們的抗菌腈綸生產線,這可是今年開發的新品,加了納米銀離子的紗線,能做到水洗50次抗菌率仍超90%,剛好契合運動服飾的功能化需求。」
黃廠長點點頭,目光又落回中控螢幕上:「生產線都調試好了,能耗、色牢度這些指標全達標。你放心去談,咱們這32年的老廠,靠的就是『原料穩、工藝精、反應快』這九個字。」
說話間,車間的廣播響起了新訂單提示音,又一批花式紗線即將投入生產。窗外,張家港港口的吊機正忙碌地裝卸著貨物,而這座城市裡的紡織故事,正隨著安泰紡業的紗線,織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