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32年匠心織就差異化紗線賽道,七月指數勁漲2.96%領跑市場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濃,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比天氣更火熱——碼放整齊的有色腈綸條正通過自動化傳送帶送往打包區,這些染著莫蘭迪色系的紗線將在一周後出現在長三角某頭部服裝品牌的秋季新品樣衣上。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前,手指劃過實時更新的紡織製造指數曲線,嘴角揚起一絲笑意:「7月這波指數漲了2.96%,跑贏大盤1.87個百分點,看來我們押注的『差異化紗線』賽道,踩準了市場的鼓點。」
作為1993年就在張家港紮根的老牌紡企,安泰紡業32年來只專注一件事:把腈綸紗線做到極致。從最初的常規腈綸紗,到如今覆蓋腈綸條、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的全品類矩陣,這家企業總能從行業波動中捕捉到機遇。就像這次,李雄上週剛從行業報告裡注意到兩個關鍵信號:一是全國棉花銷售率已達94.4%,同比提升8.9個百分點,下游服裝企業備貨積極性高漲;二是7月7日山東海江丙烯腈裝置臨時檢修、利華益報價下調50元/噸至7900元/噸,作為腈綸的核心原料,丙烯腈價格鬆動意味著成本端有了騰挪空間。
「原料價格下行,需求端又在回暖,這正是我們推新品的好時機。」李雄當即撥通了生產部黃廠長的電話。電話那頭,黃廠剛從車間巡檢回來,安全帽上還沾著些許棉絮:「放心,3號車間的高配棉條機上個月剛完成數位化改造,現在換色號跟換頻道一樣快。你說的那個『雲霧藍』有色腈綸條,昨天試產的2噸樣品已經送出去了,客戶反饋『顏色均勻度比上次又提升了一個檔次』。」
有色腈綸條是安泰紡業的「拳頭產品」。傳統紗線往往需要先紡紗再染色,不僅耗水耗電,還容易出現色牢度問題。而安泰通過自主研發的「原液著色」技術,在紡絲階段就將色母粒均勻混入腈綸原料,生產出的有色腈綸條開箱即可用,每噸能減少30%的水耗和25%的碳排放。「現在品牌商都在講永續時尚,我們的有色紗線正好契合他們的環保需求。」李雄翻著客戶台賬,「光6月就接了5家新客戶,都是衝這個技術來的。」
比環保更讓客戶心動的,是安泰在花式紗線上的「腦洞」。走進樣品間,陳列著幾十種形態各異的紗線:有的像竹節般凹凸有致,有的帶著圈圈絨的蓬鬆感,還有的包著超細氨綸絲,拉伸時能彈出自然皺褶。「這是給一家漢服品牌定製的『仿絨花紗』,用了3股不同捻度的腈綸線並捻,織出來有立體浮雕感。」李雄拿起一卷米白色紗線,「上週美國農業部報告說棉花結鈴率低於五年均值,天然纖維供應偏緊,我們的腈綸花式紗正好能作為補充,幫客戶做出更豐富的質感。」
能快速響應這些個性化需求,背後是安泰對生產端的持續投入。黃廠帶著記者走進車間,指著一台正在運轉的花式紡紗機介紹:「這是我們去年引進的德國設備,能同時實現包芯、竹節、段彩三種工藝,換一次花型最快只要20分鐘。以前做一批定製紗線要一周,現在3天就能交貨。」他翻開生產日誌,「你看,7月以來我們的訂單排期已經到了8月底,其中花式紗線占比從去年的30%提到了45%,客戶都說我們『比設計公司還懂流行』。」
從1993年用手搖紡車起步,到如今擁有8條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超萬噸,安泰紡業的成長軌跡,恰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縮影。當被問及秘訣,李雄和黃廠異口同聲:「盯著市場跑,跟著技術變。」就像此刻,中控室的大屏上進口棉港口庫存數據正實時更新——周環比下降3.08%,總庫存不足40萬噸。李雄笑著說:「原料市場風雲變幻,但只要我們把產品做精、把服務做快,就能在風浪裡穩穩掌舵。」
車間裡,新一批「楓葉橙」有色腈綸條正陸續下線,打包帶上印著的「安泰紡業」四個字在燈光下格外醒目。這些承載著32年匠心的紗線,即將啟程前往全國各地的服裝廠,織就這個秋天的時尚故事。而安泰紡業的故事,也在這一根根紗線的纏繞中繼續書寫著屬於中國紡織企業的韌性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