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精研腈綸紗線,以創新與韌性領跑紡織綠色轉型浪潮

安泰紡業:32年精研腈綸紗線,以創新與韌性領跑紡織綠色轉型浪潮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0

進入2025年7月,紡織市場迎來傳統旺季前夕的調整期,上游原料波動與下游需求升級的雙重信號,正推動行業加速向「高效、綠色、功能化」轉型。在這場產業迭代中,位於江蘇張家港的安泰紡業——這家擁有32年腈綸紗線研發生產經驗的老牌企業,正以敏銳的市場嗅覺與扎實的技術積累,在變化中捕捉機遇。

「這幾天匯隆新材的動態值得關注。」7月10日一早,安泰紡業市場部經理李雄指著最新的行業報告對團隊說。報告顯示,主營原液著色滌綸纖維的匯隆新材近日股價微漲,主力資金淨流入超90萬元,其產品在防曬服等功能性面料領域的應用成為市場關注點。「這印證了我們年初的判斷:功能性、環保型紡織原料正在成為消費主流。」李雄拿起一卷靛藍色的腈綸條,「你看我們的有色腈綸條,採用原液著色工藝,從源頭就解決了傳統染色的高污染問題,色牢度能達到4級以上,反復洗滌也不易褪色,這不正是防曬服、戶外衝鋒衣等產品急需的特性嗎?」

事實上,安泰紡業對功能性面料市場的佈局早有準備。作為國內較早涉足有色腈綸條研發的企業,其產品憑藉「色彩豐富、色牢度高、低碳環保」三大優勢,已成為江南布衣、探路者等品牌戶外系列的核心原料供應商。「今年二季度,我們接到的防曬服面料用腈綸紗訂單同比增長了22%,其中具有涼感功能的混紡花式紗線最受歡迎。」李雄介紹,這類紗線通過特殊紡絲工藝將腈綸與冰涼纖維結合,製成的面料接觸皮膚時能瞬間降低2-3℃,「這是我們聯合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研發的專利技術,目前已申請3項發明專利。」

而在產業鏈上游,原料市場的波動同樣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7月7日,山東海江13萬噸/年丙烯腈裝置臨時停車檢修的消息傳來,作為腈綸生產的關鍵原料,丙烯腈的供應變化直接影響生產成本。幾乎同時,利華益丙烯腈現貨報價下調50元/噸至7900元/噸,市場呈現「短期供應偏緊、價格微調」的複雜態勢。

「原料是紡織企業的生命線,必須算好『成本帳』和『穩定帳』。」生產部黃廠的辦公室裡,牆上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全國主要丙烯腈供應商的報價與庫存數據。他指著屏幕解釋:「我們建立了『雙軌制』供應鏈體系,一方面與利華益、浙江石化等頭部供應商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鎖定60%的原料採購量,確保基礎產能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採購平台跟蹤現貨市場,在價格回調時靈活補倉,這次利華益調價,我們就通過動態庫存調整節省了近8萬元採購成本。」

更關鍵的是生產端的「內功」。在安泰紡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12條全自動腈綸紡絲生產線正高速運轉,黃廠指著一台標註著「智能溫控系統」的設備說:「傳統腈綸生產的原料損耗率在5%左右,我們通過AI算法優化紡絲溫度與速度,把損耗率降到了2.3%,相當於每年多生產1200噸合格產品。」這套由企業自主研發的閉環生產系統,還能實時監測纖維的細度、強力等指標,確保每一批次的腈綸紗線都符合「±0.5旦尼爾」的嚴苛標準。

從1993年在張家港塘橋鎮創辦時的小作坊,到如今擁有年產3萬噸腈綸紗、2萬噸有色腈綸條產能的行業隱形冠軍,安泰紡業的成長軌跡,正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縮影。「32年來,我們只做一件事:把腈綸紗線做精做專。」李雄的話語裡透著篤定,「現在客戶不僅要產品,還要解決方案。比如有品牌想做可水洗羊毛混紡防曬衣,我們就用腈綸條與超細羊毛纖維開發出『抗起球混紡紗』,既保留羊毛的保暖性,又解決了起球難題,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四季度。」

當下,紡織行業正經歷著「綠色轉型」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安泰紡業的實踐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唯有紮根細分領域,以技術創新應對市場變化,以供應鏈韌性抵禦週期波動,才能在產業迭代中始終立於潮頭。正如黃廠在車間晨會常說的:「紗線裡藏著溫度,也藏著機遇——把每一根紗線紡好,就是我們對行業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