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原液著色腈綸風口來襲,安泰紡業以降本減碳+品質穩定雙引擎領跑市場

2025年7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但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股專注的清涼——生產部黃廠長正盯著中控螢幕上跳動的參數,指尖在鍵盤上快速調整著混料罐的轉速,「再精細0.5轉/分鐘,確保顏料分散均勻度達到99.8%以上。」他頭也不抬地對身旁的技術員說,聲音裡帶著三十多年老紡織人的嚴謹。這時,市場部經理李雄拿著一份剛列印好的報告快步走進來,額角還帶著趕路的薄汗:「黃廠,你看這份QYResearch的最新調研,全球原液著色腈綸市場增速太猛了!2024年規模已經到2.76億美元,預計2031年要衝到4.3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6.7%,咱們的有色腈綸條這下真是踩準了風口。」
黃廠長聞聲轉過身,接過報告細細翻看,嘴角不自覺揚起笑意:「可不是嘛,還記得2018年咱們剛決定主攻有色腈綸條時,不少客戶還在猶豫『原液著色是不是噱頭』,現在再看,『降本減碳』和『品質穩定』這兩把鑰匙,已經把市場的大門徹底打開了。」他指著車間裡正在運轉的第三代原液著色生產線,「就拿這條線來說,從原料配比到紡絲成型,全程電腦自動化控制,顏料在聚合階段就均勻混入紡絲原液,不像傳統染色工藝要經過後道高溫染色、漂洗,光是水資源消耗就降低了60%,染料利用率從傳統工藝的60%提升到95%以上,客戶的染色成本直接降了近三成。」
這場關於市場與生產的對話,背後是安泰紡業三十餘年深耕腈綸領域的積澱。1993年,這家誕生於張家港沿江工業區的紡織企業,從最初的普通腈綸條生產起步,在「靠質量站穩腳跟」的信條下,逐漸成為華東地區腈綸紗線的重要供應商。2015年前後,李雄帶領的市場團隊在走訪珠三角服裝企業時敏銳發現,傳統染色腈綸存在色牢度差、批次色差明顯、環保壓力大等痛點,而當時國內原液著色腈綸的產能尚不足市場需求的20%。「那會兒我們就判斷,隨著消費升級和環保政策收緊,『綠色紡織』會是不可逆的趨勢,而原液著色腈綸正是破解『高污染、高成本』難題的關鍵。」李雄回憶道,當年他帶著市場調研報告找到研發團隊,與黃廠長牽頭的生產部門一拍即合,決定將有色腈綸條作為戰略產品重點攻堅。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這場轉型用了整整三年。黃廠長至今記得2018年第一批有色腈綸條下線時的場景:「當時送樣給江蘇一家做高端童裝的客戶,他們用我們的腈綸條織成面料後,做了50次水洗測試,色牢度依然達到4級以上,而傳統染色面料洗30次就開始褪色。客戶當場就簽了全年訂單,說『孩子的衣服,家長最在意安全和耐穿,你們這產品解決了我們的大麻煩』。」正是這樣的口碑積累,讓安泰紡業的有色腈綸條逐漸走進更多細分領域——從戶外服飾的抗紫外線腈綸紗,到家紡面料的高色牢度腈綸條,再到針織領域的花式腈綸混紡紗,如今產品已覆蓋國內20多個省市,並出口至東南亞、歐洲等地,與多家頭部服裝品牌、海外高端家紡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
「現在客戶不僅看成本和環保,更看『定制化能力』。」李雄補充道,「上個月浙江一家戶外品牌找到我們,需要一種能耐受-20℃低溫且耐光等級達到7級的藍色腈綸條,用於登山服面料。我們的研發團隊根據他們的需求,調整了顏料配方和紡絲工藝,兩周就拿出了樣品,現在已經進入批量生產。這種『小批量、多花色、快交付』的能力,正是我們在行業裡的競爭力。」
三十餘載春華秋實,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產品到如今涵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的多元化佈局,安泰紡業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技術創新為引擎」。在張家港的生產基地,佔地200畝的廠區內,12條現代化生產線年產能達3萬噸,其中有色腈綸條占比已超60%,並擁有30餘項關於原液著色工藝的技術專利。「QYResearch的報告裡說『原液著色腈綸廣泛用於紡織領域』,但對我們來說,它更是推動行業綠色轉型的『綠色纖維』。」黃廠長望著車間外迎風飄揚的廠旗,語氣堅定,「未來,我們還要在功能性上做文章,比如開發抗菌、阻燃的原液著色腈綸產品,讓『安泰製造』不僅緊跟市場趨勢,更能引領行業升級。」
夕陽透過車間的玻璃窗,照在正在卷繞的有色腈綸條上,絲線泛著均勻柔和的光澤——這光澤裡,有三十餘年的匠心堅守,有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更有一家本土紡織企業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