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智能化升級賦能高附加價值紗線出口:換色效率提升40%,搶占歐美秋冬戶外服飾市場
(正文)在江蘇張家港的安泰紡業生產基地,生產部經理黃廠最近常對著車間裡新投用的智能化配色系統駐足——屏幕上跳動的色譜曲線與即時生產數據交織,剛下線的一批寶藍色腈綸條正通過質檢,即將發往浙江的一家服裝企業,這批貨將用於製作出口歐洲的秋冬戶外服飾。「上個月剛完成第三條智能化生產線調試,現在有色腈綸條的換色效率提升了40%,色牢度指標穩定在4.5級以上,這放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黃廠的語氣裡帶著自豪,而這一切的契機,源於市場部經理李雄遞來的一份行業數據報告。
今年6月,海關總署發布的1-6月紡織品出口數據讓李雄敏銳地嗅到了市場變化: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額達705.2億美元,同比增長1.8%,儘管6月單月紗線出口略有下滑,但上半年整體上行的趨勢,尤其是海外客戶對「高附加價值、小批量多品種」紗線的詢價頻次明顯增加,讓他意識到這是安泰紡業的機會。「我們主營的腈綸紗、有色腈綸條,恰好契合當下市場對『色彩個性化』和『功能差異化』的需求。」李雄翻著近期的訂單記錄,「比如北歐客戶最近在找的仿羊絨腈綸紗,要求輕盈保暖且色彩飽和度高,我們的32支腈綸紗線通過調整纖維配比,既能達到羊絨般的手感,成本又降低了20%,這批訂單已經排到了9月。」
這份市場嗅覺的背後,是安泰紡業30年深耕紡織行業的積澱。自1993年在張家港建廠以來,這家從傳統紡紗廠成長起來的企業,始終將「以紗線為筆,為紡織著色」作為初心。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紗生產,到如今形成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四大產品線,年產能超萬噸的規模,離不開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捕捉。就像7月中旬廣州召開的2025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李雄帶著技術團隊全程參會,回來後便和黃廠的生產團隊敲定了智能化改造方案:「會上提到『AI+紡織』將重構生產效率,我們立刻把AI配色算法引入有色腈綸條生產線,現在客戶發一張色卡照片,系統能自動生成配方,比人工調色快3倍,還能減少染料浪費。」
生產端的升級,正是為了匹配市場端的需求變化。李雄分析,上半年紡織紗線出口增長,一方面是全球紡織產業鏈對優質基礎原料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則是下游服裝品牌在「降本增效」壓力下,更傾向於選擇像腈綸這樣兼具性價比與功能性的纖維。「腈綸的保暖性是棉的1.5倍,重量卻更輕,我們的有色腈綸條省去了下游染整環節,能幫客戶縮短至少10天生產週期。」他舉例說,新疆一家戶外服飾企業上個月追加的訂單,正是看中了安泰紡業的「一步法」著色工藝——從原料到有色條線一次性成型,既降低了客戶的環保處理成本,又能滿足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這與烏魯木齊7月那場紡織產業招聘會傳遞的信號不謀而合:行業在擴張中對「高效、綠色」供應鏈的需求愈發迫切,而安泰紡業的產品,正是這條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
在SW紡織製造指數上半年上漲2.4%、跑贏大盤的行業背景下,安泰紡業的表現更顯穩健。黃廠帶著記者走進車間,指著正在運轉的花式紗線機組介紹:「這是我們為東南亞市場開發的『竹節腈綸紗』,通過調整牽伸倍數形成獨特的紋理,客戶用它做的休閒衛衣在當地年輕人中很受歡迎。」而這樣的創新,源於公司持續的研發投入——每年將營收的5%用於技術升級,組建了20人的研發團隊,與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共建實驗室,從纖維改性到紡紗工藝,形成了一套自主技術體系。
如今,安泰紡業的產品不僅覆蓋國內20多個省市,還出口至歐美、東南亞等地區,與多家頭部服裝品牌達成戰略合作。當被問及30年屹立行業的秘訣,李雄望向廠區裡那棵1993年建廠時種下的香樟樹:「就像這棵樹,紮根行業,讀懂市場,才能在風雨裡長得更穩。」從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的現代化紡織企業,安泰紡業用一根根腈綸紗線編織的,不僅是客戶的訂單,更是中國紡織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的韌性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