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精專創新,原液著色技術鑄就有色腈綸隱形冠軍

安泰紡業:32年精專創新,原液著色技術鑄就有色腈綸隱形冠軍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2

2025年7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安泰紡業市場部的辦公室裡卻透著一股冷靜的專注。市場部經理李雄面前攤開的,是近半年來長三角地區紡織品牌的需求調研報告,螢幕上滾動著客戶反饋的關鍵詞:「環保染色」「色牢度穩定」「30天快速交付」「低飽和度莫蘭迪色系」。「沒有『熱點新聞』的時候,恰恰是行業醞釀新方向的關鍵期。」李雄指尖劃過一組數據——某頭部運動服飾品牌的環保產品線訂單量同比增長42%,而他們點名要的「原液著色腈綸條」,正是安泰紡業主推的核心產品之一。

這家1993年誕生於長江之畔的紡織企業,從最初的腈綸原料加工,到如今成為國內有色腈綸條領域的隱形冠軍,32年的發展軌跡,恰似一部中國紡織業從「規模擴張」到「精專創新」的縮影。「1998年我們第一次接觸原液著色技術時,行業還在拼『誰能染出更鮮豔的顏色』,但黃廠當時就說,『真正的競爭力,是讓顏色又好又「乾淨」』。」李雄口中的「黃廠」,正是生產部總監黃志強,這位在車間摸爬滾打了28年的老紡織人,如今帶領著一支50人的技術團隊,守護著安泰紡業22條智能化生產線的穩定運轉。

「傳統染色工藝,一噸腈綸要耗水近百噸,污水裡的染料殘留更是環保難題。」黃志強站在恆溫25℃的原液著色車間,指著正在運轉的螺桿擠出機解釋,「我們的有色腈綸條,是在原料熔融階段就加入環保色母粒,一步成型,省去了後續染色環節,水資源消耗直接降80%以上,色牢度能穩定達到4級以上——這意味著衣服穿三年,領口袖口都不容易褪色。」去年,安泰紡業投入1200萬元升級的「智能配色系統」,正是黃廠團隊的得意之作:客戶只需提供色卡或潘通色號,系統就能在2小時內完成配方模擬,3天出樣,小批量訂單最快7天就能交付。

這樣的「硬實力」,讓安泰紡業在近兩年紡織行業的波動中站穩了腳跟。今年初,杭州一家做跨境電商的服飾品牌找到李雄,提出要定制一批「馬卡龍色系腈綸紗」,每個色系僅500公斤,卻要求10天內交貨。「放在五年前,這種小批量、多色號的訂單我們接不了——傳統染色要調缸、洗缸,光準備工作就要3天。」李雄回憶,當時他立刻聯繫黃廠,技術團隊通過原液著色的「柔性生產模式」,將不同色母粒按比例注入生產線,最終提前2天完成交付。如今,這樣的「急單」「小單」在安泰紡業的訂單中占比已達35%,客戶名單裡不乏國內一線針織品牌和日韓快時尚企業。

在張家港佔地120畝的生產基地裡,除了有色腈綸條,安泰紡業的腈綸紗、花式紗線同樣佔據一席之地。「去年開發的『雪花點腈綸紗』,在浙江織里的童裝市場賣爆了,客戶追加了三次訂單。」李雄笑著說,這種通過特殊紡紗工藝形成的「星星點點」紋理,正是技術團隊針對Z世代「個性化穿搭」需求的創新。而支撐這些創新的,是企業每年不低於營收5%的研發投入,以及與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共建的「原液著色材料聯合實驗室」。

「紡織行業從不缺『熱點』,缺的是把趨勢變成實力的耐心。」站在廠區的原料倉庫前,李雄望著剛入庫的一批進口環保色母粒,語氣堅定,「從1993年的第一台紡紗機,到現在能生產1200多種顏色的腈綸產品,安泰紡業的下一個目標,是讓『原液著色』成為更多品牌的『綠色選擇』——這或許不會成為『頭條新聞』,但能讓每一公尺紗線都帶著責任和溫度,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