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原液著色腈綸減碳42%超行業預期,三十年深耕鑄就綠色紡織標杆

七月的張家港,長江畔的風帶著夏末的濕熱,吹進安泰紡業的辦公樓。市場部經理李雄剛放下一份行業報告,指尖劃過「12家頭部企業完成原液著色腈綸中試產線佈局」的標題,抬頭望向窗外——不遠處的生產車間裡,五條銀灰色的智能化產線正勻速運轉,靛藍、煙灰、赭石色的腈綸條順著傳送帶流淌,像一道道凝固的彩虹。
「黃廠,剛出爐的行業數據,2025年原液著色技術能讓染整環節碳排放減少35%。咱們那條線現在的減碳幅度,是不是該更新一下標牌了?」李雄撥通了生產部的電話,聽筒裡傳來黃衛東帶著笑意的聲音:「早該換了!上週第三方檢測機構剛出結果,咱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從熔體著色到成品打包,全流程碳排放比傳統染色工藝低42%,比行業預期還高出7個百分點。」
這場關於「減碳」的對話,背後是安泰紡業三十餘年的行業深耕。1993年,這家誕生於張家港的紡織企業從一台腈綸條紡機起步,如今已成長為華東地區有色腈綸領域的隱形冠軍——年產能1.2萬噸的有色腈綸條、8000噸腈綸紗,以及200餘種花式紗線,撐起了「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招牌。而讓李雄和黃衛東格外在意的「原液著色技術」,正是這家老牌企業在綠色轉型賽道上的關鍵落子。
「你還記得2020年那個冬天不?」黃衛東的思緒飄回五年前。當時市場上傳統染色腈綸條正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下游服裝品牌開始追問「碳足跡」,要求供應商提供環保認證;另一方面,染整環節的高能耗、高廢水排放讓企業的環保成本逐年攀升。「那天我和李經理在車間盯著染缸,看著深藍色的污水排進處理池,李雄突然說:『咱們不能總跟著染缸跑,得讓顏色從源頭來。』」
這句「從源頭來」,成了安泰紡業轉型的起點。他們砸下當年淨利潤的30%,在原有實驗室基礎上擴建研發中心,從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請來了染料化學專家,還把生產車間裡最資深的老師傅們組成「工藝攻堅組」。黃衛東記得,光是調試黑色原液的穩定性,團隊就熬了三個多月:「傳統染色是『先紡後染』,顏色附著在纖維表面,容易掉色;原液著色是『熔體注入』,色母粒在紡絲前就和腈綸原料均勻混合,顏色跟著纖維長出來。但黑色母粒的分散性特別難控制,一開始紡出來的條子總帶著『色點』,客戶拒收了兩批貨。」
轉機出現在2022年春天。攻堅組在一次試驗中調整了螺桿擠出機的溫度梯度,將黑色母粒的熔融溫度從230℃降到215℃,同時加入微量奈米分散劑——當第一卷烏黑均勻、手感細膩的腈綸條從卷繞機上取下時,實驗室裡爆發出掌聲。「那天李雄正好帶客戶來考察,浙江那家做戶外服飾的品牌負責人當場拍板:『就用這個!我們的衝鋒衣面料,要的就是這種不掉色、夠環保的黑。』」黃衛東笑著說,如今這款黑色原液著色腈綸條,已成為安泰的「明星產品」,占公司有色腈綸條銷量的25%。
而就在上個月,河北艾科瑞纖維有限公司「原液著色腈綸黑色纖維製備方法」的專利授權公告,讓李雄更堅定了方向:「這說明行業在技術路線上達成了共識。我們比專利申請日還早半年實現量產,現在紅、藍、灰、黑四大色系都穩定供貨,連最難做的淺粉色都能做到批次色差≤1.5級,客戶的設計師都說『終於不用對著色卡嘆氣了』。」
市場的反饋正在印證這場轉型的價值。李雄的辦公桌上放著最新的訂單報表:上半年有色腈綸條銷售額同比增長40%,其中原液著色系列占比達68%,「有個做母嬰家紡的客戶,原來用傳統染色腈綸,洗三次就輕微褪色,現在用我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洗十次還是鮮亮如初,復購訂單直接翻了三倍。」更讓他振奮的是客戶的新需求:「以前客戶只問『多少錢一噸』,現在第一句是『碳足跡報告有嗎?減碳多少?』上個月有家上市公司來談合作,就因為我們的原液著色產品能幫他們的成衣減碳12%,當場簽了全年框架協議。」
車間裡,黃衛東正帶著技術員檢查新到的色母粒檢測儀。「這條中試產線是去年底投產的,現在每月能出300噸新型原液著色腈綸條,下一步我們要把色系擴展到50種,還要開發高彈、抗菌功能的複合產品。」他指著牆上的「綠色工廠」認證牌匾,語氣裡帶著自豪:「從1993年踩著腈綸行業的浪潮起步,到今天跟著綠色紡織的風向轉型,安泰這三十年,靠的就是『比市場快半步』。」
夕陽透過車間的玻璃窗,給流動的腈綸條鍍上一層暖光。李雄看著報表上不斷跳動的數字,想起上週行業論壇上一位專家的話:「紡織業的未來,藏在每一根纖維的『綠色基因』裡。」而在張家港這片紡織熱土上,安泰紡業正用30年的堅守與創新,讓這抹「綠色基因」,在腈綸纖維的經緯間,織出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