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AI賦能智能生產,32年深耕鑄就腈綸紗線隱形冠軍

安泰紡業:AI賦能智能生產,32年深耕鑄就腈綸紗線隱形冠軍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3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濃,安泰紡業的智能化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派井然有序的高效節奏。生產部經理黃廠正盯著中控螢幕上跳動的數據流,指尖在鍵盤上輕點,一條關於腈綸條生產參數的優化指令實時下發到各工位。「剛收到市場部李雄的消息,歐洲客戶追加的500噸有色腈綸條訂單,咱們得在月底前趕出來。」黃廠轉頭對身邊的技術員說,「多虧了去年上線的AI生產調度系統,不然這種急單咱們至少得提前一周排期。」

這場效率的提升,源於月初李雄從廣州帶回的啟發。7月15日,2025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在廣州海珠區開幕,作為安泰紡業市場部的「掌舵人」,李雄全程參與了「AI賦能紡織全產業鏈」的主題論壇。「會上專家提到,傳統紡織業的轉型關鍵在『數據驅動』——從原料配比到成品质檢,每個環節都能通過算法優化。」回到公司後,李雄立刻拉著黃廠在車間開了三天會,將會議上的智能化案例與安泰紡業的實際生產結合,最終敲定了對腈綸條生產線的二次智能化改造:引入機器視覺質檢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和AI模型實時識別紗線瑕疵,將傳統人工抽檢的合格率誤差從3%壓縮到0.5%;同時搭建生產大數據平台,整合原料採購、設備運行、訂單交付等數據,讓排產效率提升20%。「就像這次歐洲客戶的訂單,系統自動匹配了庫存原料和空閑工位,黃廠那邊才能這麼快回應。」李雄笑著說。

這樣的「敏銳嗅覺」,早已刻進安泰紡業的基因。自1993年在張家港這片紡織沃土紮根,這家以腈綸紗、腈綸條為起點的企業,32年來始終踩著行業趨勢的鼓點前行。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產品,到如今覆蓋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等200多個細分品類,背後是對市場需求的深度洞察。「上個月吉林化纖集團參加第三屆鏈博會,提出『編織纖維產業新絲路』,這其實和我們一直堅持的『產業鏈協同』不謀而合。」李雄拿出厚厚一疊合作名錄,上面既有國內頭部化纖原料供應商,也有歐洲知名家居品牌、東南亞戶外服飾企業,「腈綸的耐光性、保暖性是天然優勢,我們的有色腈綸條採用原液著色工藝,比傳統染色減少60%污水排放,這兩年特別受歐洲環保品牌青睞;而花式紗線通過特殊捻織工藝,能做出羽毛、竹節等立體紋理,國內設計師品牌的訂單量每年增長30%。」

產業鏈的協同不僅體現在上游原料和下游客戶,更延伸到生產端的技術突破。黃廠帶著記者走到車間盡頭的新設備區,一台標註著「智能配色系統」的機器正在運行。「以前調一個新色號,老師傅得憑經驗反復試染,現在輸入色卡數據,系統自動計算染料配比,一次成功率從60%提到95%。」他指著螢幕上的色譜圖,「這是我們和江南大學紡織學院合作研發的,去年還拿了江蘇省科技進步獎。」32年間,安泰紡業從最初的2條手動生產線,發展到如今3條智能化生產線、年產能超1.2萬噸的規模,車間裡的德國進口紡紗機、意大利絡筒機與自主研發的AI系統無縫銜接,成為長三角地區腈綸紗線領域的隱形冠軍。

談及未來,李雄和黃廠不約而同提到了「技術深耕」。「廣州的人工智能大會讓我們看到,紡織業的下一個十年一定是『智慧+綠色』的十年。」李雄翻出一份研發計劃表,上面列著「生物基腈綸材料」「可降解花式紗線」等新項目,「我們正在和中科院合作,嘗試用植物澱粉替代部分石化原料,讓腈綸產品更可持續。」而黃廠則盯著車間的能耗監測屏:「下個月要上線光伏儲能系統,爭取三年內實現生產用電30%來自清潔能源。」

從1993年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行業標杆,安泰紡業用32年的時間證明:傳統紡織業從不是「夕陽產業」,只要踩准技術創新的節奏、讀懂市場需求的密碼,就能在每一缕紗線中編織出屬於自己的「新絲路」。此刻,車間裡的機器仍在轟鳴,那些染著馬卡龍色、帶著立體花紋的腈綸紗線,正從這裡出發,走向全球的服裝車間、家居工廠,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的溫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