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科技賦能綠色創新,「星芒」紗線引領針織布珠片繡品新風潮

安泰紡業:科技賦能綠色創新,「星芒」紗線引領針織布珠片繡品新風潮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2/13

午後的陽光透過張家港安泰紡業辦公樓的玻璃窗,在市場部經理李雄的辦公桌上投下一片暖意。他正對著電腦螢幕上的數據輕笑——剛剛收到南方某知名服裝品牌的追加訂單,對方指定要安泰紡業上個月剛研發的「星芒」系列花式紗線,用於明年春季的針織布珠片繡品系列。「他們說,這款紗線裡嵌的彩色腈綸短纖和珠片紗線的交織效果,比市面上同類產品更有層次感,正好契合現在年輕人喜歡的「輕復古」風。」李雄放下手機,指尖劃過螢幕上的行業報告,「你看,今年的紡織新聞都在說,2025年針織布珠片繡品行業年複合增長率能到8%-10%,市場規模要衝300億。消費升級催著大家找更獨特的材料,我們的花式紗線能抓住這個風口,不是偶然。」

這份「偶然」的背後,是安泰紡業30年的技術沉澱。1993年建廠時,這家位於長江之畔的紡織企業還只是專注於基礎腈綸紗生產;如今,在生產部黃廠的帶領下,車間裡的智能化改造早已讓生產線脫胎換骨。沿著光潔的走廊走進生產車間,聽不到傳統紡織廠的轟鳴,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臂精準的運作聲和電子屏上跳動的即時數據。「以前生產腈綸條,從原料配比到牽伸定型,全靠老師傅憑經驗調參數,一批貨的色差能差到3個色號。」黃廠指著中央控制室的螢幕,上面正顯示著3號智能生產線的運行狀態,「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引入了工業互聯網系統,每台設備的溫度、速度、張力數據都即時上傳,AI演算法自動調整工藝參數。就拿有色腈綸條來說,通過原液著色技術結合智能配色系統,色牢度能穩定在4級以上,色差控制在0.5個色號內,連給國際大牌做代工的客戶都誇我們「比色卡還準」。」

智能化改造不僅提升了精度,更讓安泰紡業有了應對市場變化的「柔性肌肉」。今年年初,雞心衫市場的一則趨勢分析引起了李雄的注意——報告提到未來三年雞心衫行業將迎來「供應鏈柔性化升級」,小批量、多批次的訂單會成為主流。「傳統腈綸紗生產都是大批量跑,換一次紗線品種至少要停線半天。」李雄回憶,當時他立刻和黃廠團隊開會,決定對2號生產線進行「柔性化改造」。如今,這條生產線通過模組化設計和智能換批系統,切換不同規格的腈綸紗或花式紗線,時間從4小時壓縮到45分鐘。「上個月有家做快時尚的客戶,突然加單500公斤「雲霧藍」腈綸紗,要求一周交貨。放在以前肯定要推掉,現在我們調整了生產排期,用柔性線穿插生產,按時交貨不說,成本還比傳統生產低了8%。」黃廠的語氣裡帶著自豪。

在綠色製造成為行業共識的今天,安泰紡業的「環保牌」同樣亮眼。走進染整車間,看不到刺鼻的染料廢水,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閉環水循環系統。「新聞裡總說環保型表面處理技術是趨勢,我們從五年前就開始布局了。」黃廠指著牆上的環保認證證書,「比如有色腈綸條,我們用的是無甲醛環保色母粒,生產過程中COD排放量比國標低40%;腈綸紗的後整理工藝,也換成了生物酶退漿技術,不僅更環保,紗線的柔軟度還提升了一個等級。」這種對綠色的堅持,讓安泰紡業在女休閒T恤行業的合作中搶佔了先機——去年,某頭部女裝品牌推出「可持續時尚」系列,指定使用安泰紡業的環保腈綸紗,該系列上市三個月就賣斷了三次貨。

從1993年的小紗廠,到如今年產腈綸紗1.2萬噸、花式紗線8000噸的行業標桿,安泰紡業的故事,是中國紡織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李雄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厚厚的《2025年產品研發計劃》,裡面既有針對雞心衫市場的「輕暖型腈綸條」,也有面向高端家紡的「抗菌花式紗線」。「紡織行業沒有永遠的風口,但有永遠的創新。」李雄合上計劃本,望向窗外——車間的煙囪裡沒有黑煙,只有淡淡的水蒸氣融入張家港的晴空,「我們這代安泰人,就是要讓「中國紗線」既有科技的精度,也有綠色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