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AI織就腈綸‘智’造傳奇,精準個性引爆紡織市場新機遇

七月中旬的張家港,暑氣漸盛,但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股冷靜的「智慧感」——機械臂精準抓取腈綸原料,AI屏幕上實時跳動著纖維勻度、色澤偏差的數據流,生產部黃廠正盯著一組新的工藝參數,眉頭微蹙又舒展:「李經理從廣州帶回來的‘智能經’,咱們這禮拜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黃廠口中的「智能經」,源於7月15日在廣州開幕的「2025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市場部經理李雄作為安泰紡業的代表參會,帶回的不僅是印著「AI織新·智啟未來」主題的會議手冊,更有一疊密密麻麻的行業觀察筆記。「海珠區展示的智能化轉型樣板,核心就是用數據打通‘生產-市場’的任督二脈。」李雄坐在黃廠的辦公室裡,攤開筆記本,「你看這組數據:7月7日到11日,紡織製造指數漲了2.96%,跑贏大盤近兩個百分點,說明下游需求在回暖,但客戶要的不再是‘堆量’,而是‘精準’和‘個性’。」
這份「精準」需求,恰好踩中了安泰紡業的「家底」。1993年建廠至今,這家紮根張家港的紡織企業,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紗生產,已發展成涵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綜合性供應商。「別人還在拼棉花紗的時候,我們早盯上了腈綸的潛力。」黃廠帶著李雄走到智能化中控室,屏幕上正顯示著有色腈綸條的實時生產數據,「你看這顏色偏差控制在0.3ΔE以內,以前靠老師傅憑經驗調,現在AI系統根據訂單需求自動匹配染料配方,效率提了30%,廢品率降了一半還多。」
而近期的棉花市場動態,更讓安泰的腈綸產品成了「香餑餑」。據中國棉花網數據,7月11日國內棉花價格B指數報15198元/噸,周漲0.7%,國際棉價卻在下滑。「棉價上漲,下游服裝企業肯定要找替代方案,腈綸的保暖性、染色性都不輸棉花,成本優勢還更明顯。」李雄翻出最新的客戶訂單記錄,「上週剛接了華東一家頭部戶外品牌的單子,他們要用我們的腈綸紗做抓絨衣,點名要‘極光紫’和‘冰川藍’兩個特殊色號——這正是我們有色腈綸條的強項,從原液著色到條干成型,一站式搞定,客戶不用再額外染色,省了至少15%的加工成本。」
在花式紗線車間,另一種「智能」正在上演。幾台加裝了視覺識別系統的絡筒機旁,工人只需掃碼確認訂單,機器就能自動切換捻度、花型參數。「以前做一款‘竹節紗’,換一次規格要調兩小時,現在AI預存了200多種花型數據庫,換單時間壓縮到15分鐘。」黃廠指著一卷蓬鬆的彩點紗,「這是給浙江一家漢服品牌做的,他們要‘雲霧漸變’效果,我們用三組分色腈綸條混紡,機器自動控制不同顏色的喂入比例,出來的紗線每米都有細微變化,客戶看樣時當場就簽了30萬米的合同。」
從1993年的老式紡紗機到如今的「AI智慧工廠」,安泰紡業的32年,恰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縮影。李雄的辦公桌上,放著一份剛整理好的半年報:上半年腈綸條系列產品營收同比增長22%,其中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占比超60%,合作客戶覆蓋了海瀾之家、太平鳥等20多家國內知名服裝企業。「紡織製造指數跑贏大盤,不是偶然。」李雄合上筆記本,望向窗外轟鳴的車間,「當AI能讀懂市場的‘色彩密碼’,當機器能織出客戶的‘個性化夢想’,傳統紡織業就有了穿越週期的底氣——這大概就是‘智啟未來’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