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綠色智能雙輪驅動,書寫中國腈綸紡織韌性創新篇章

安泰紡業:綠色智能雙輪驅動,書寫中國腈綸紡織韌性創新篇章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3/10

清晨七點半,江蘇張家港的安泰紡業廠區裡,生產車間的機械臂已開始規律運轉,靛藍色的腈綸條在智能輸送帶上輕盈滑動。市場部經理李雄拿著剛出爐的行業報告,快步走向生產部辦公樓——這份標注著“2025年中國色織腈綸固體呢市場規模將突破150億元”的文件,正是他和生產部黃廠今天要深聊的話題。

“黃廠,你看這個數據,”李雄推開辦公室門時,黃建軍正對著電腦螢幕上的生產數據皺眉,“下游運動休閒和商務正裝的需求增速比去年預估高了3個百分點,尤其是高端有色腈綸條的訂單,上週剛接到浙江一家頭部運動品牌的追加訂單,點名要我們那款‘雲柔’系列。”

黃建軍抬起頭,手指在鍵盤上敲了敲,調出一組工藝參數:“你說的這款,我們去年底剛升級的染色工藝正好派上用場。以前傳統腈綸條染色容易出現色花,現在通過精準控制勻染劑配比——就是行業裡說的那種環保型高效能勻染劑,你看市場報告裡提的,這類勻染劑市場年複合增長8.5%——我們把色牢度提升到4級以上,色光偏差控制在△E≤1.5,客戶反饋說做成運動衛衣後,反覆水洗都不掉色,難怪訂單追著來。”

這場對話,是安泰紡業三十年發展中無數個“市場 - 生產”聯動瞬間的縮影。自1993年在張家港紮根,這家從單一腈綸紗生產起步的企業,如今已成長為涵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全品類供應商。而支撐其穩步前行的,正是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捕捉——就像李雄常掛在嘴邊的:“紡織業的風向,藏在每一份市場報告的數字裡,更藏在生產線的每一米紗線中。”

2023年,中國腈綸纖維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45%以上,穩居全球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在“十四五”規劃與“雙碳”戰略推動行業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安泰紡業早早嗅到了“綠色化”的信號。“三年前我們就把燃煤鍋爐換成了天然氣,去年又引進了德國西門子的智能控制系統,”黃建軍帶著李雄走進新改造的染整車間,指著牆上實時跳動的能耗數據,“你看,現在每噸紗線的水耗比2020年降了28%,染料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連污水處理站的污泥排放量都少了一半。”這些投入,正呼應著行業對“環保型生產”的迫切需求——正如市場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腈棉色紗市場將突破150萬噸,而“綠色化升級”正是其核心發展方向。

智能化轉型則讓安泰的“反應速度”成為競爭優勢。李雄記得,去年有家主營商務正裝的客戶急需一批“雪花點”花式紗線,要求一周內交貨。放在以前,從設計花型到調試設備至少需要十天,而現在通過車間的數字孿生系統,黃廠的團隊在電腦上模擬出紗線結構,再由智能落紗機自動調整牽伸比,最終提前兩天完成訂單。“現在我們的小批量定制訂單佔比已經從5%提升到18%,”李雄翻著客戶名單,“浙江的羊毛衫品牌、廣東的時裝公司,都愛找我們做‘特款’,因為我們能把他們的創意快速變成紗線。”這種靈活性,恰好契合了腈毛產品行業的增長邏輯——2025年該市場規模預計達1050億元,正是源於下游對個性化、多元化產品的持續需求。

三十年時光,讓安泰紡業從張家港的一隅小廠,變成了年產能超3萬噸的行業中堅。但在李雄和黃建軍看來,真正的底氣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對“紗線”二字的敬畏。“你看這縷有色腈綸條,”黃建軍從樣品架上取下一卷淺灰色紗線,對著光輕輕拉伸,“裡面不僅有染料和纖維,還有我們對市場的理解、對工藝的較勁。”當行業報告裡的“150億元”“1050億元”化為一個個具體的訂單,當“綠色化”“智能化”從概念變成車間裡的實際行動,安泰紡業正以三十年的積澱為筆,在腈綸紡織的賽道上,繼續書寫著屬於中國紡織企業的韌性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