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從經驗配色到AI賦能,鑄就腈綸紗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安泰紡業:32年從經驗配色到AI賦能,鑄就腈綸紗細分領域隱形冠軍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3

仲夏的張家港,長江岸線的風帶着紡織纖維特有的輕柔氣息,拂過安泰紡業智能化生產車間的玻璃窗。市場部經理李雄剛結束一場跨洋視頻會議,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着義大利客戶的新需求:「秋季童裝系列需要500公斤彩虹漸變腈綸紗,要求色彩過渡自然,且通過OEKO-TEX® Standard 100認證。」放下筆,他習慣性點開行業動態——7月15日廣州首屆中國紡織服裝人工智能大會的報道仍在發酵,「柔性生產」「色彩數位化」等關鍵詞,與車間裡正運轉的智能配色系統在他腦海中重疊。

「32年了,從靠老師傅經驗配色到AI系統2小時出方案,這變化連當年建廠時的老廠長都不敢想。」李雄望向窗外,1993年安泰紡業在張家港起步時,還是家只有兩條腈綸條生產線的小廠,如今已成長為年產能超8000噸、覆蓋腈綸紗、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全品類的細分領域龍頭。這份底氣,既來自對腈綸材料的深耕,更源於對行業趨勢的敏銳捕捉。就像這次人工智能大會上,他清晰感受到:服裝品牌對「小單快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安泰紡業近年投入2000萬元升級的智能化生產體系,恰好踩准了這個節奏。

「李經理,上周那批用於高端家居服的抗菌腈綸紗,客戶反饋色牢度比國標還高2級!」生產部黃廠的聲音從對講機傳來,帶着笑意。黃廠剛從車間巡檢回來,袖口還沾着些許白色腈綸纖維——那是剛下線的膨體腈綸條,蓬鬆度比普通產品提升30%,正準備發往浙江的合作家紡企業。「你還記得去年咱們攻關有色腈綸條批次色差問題不?當時客戶投訴說同色號不同批次有肉眼可見差異,現在有了AI配色+光譜儀在線檢測,色差控制在△E≤1.5,連日本的採購商看了都豎大拇指。」

黃廠的話讓李雄想起7月初看到的SW紡織製造指數——2.4%的漲幅跑贏大盤,這背後是終端市場對高品質紡織材料的旺盛需求。安泰紡業的腈綸紗線之所以能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正得益於對材料特性的深度挖掘:腈綸本身柔軟保暖、耐光耐洗的特性,被他們通過「原液著色」技術進一步放大——有色腈綸條從源頭注入色母粒,避免後期染色的污染和能耗,色牢度比傳統染色工藝提升40%,恰好契合當下品牌對「可持續時尚」的追求。而花式紗線車間裡,正在調試的「竹節+圈圈」複合花型,靈感來自李雄在人工智能大會上聽到的「肌理感設計趨勢」,樣品剛寄給上海的設計師品牌,就收到了3000公斤的試訂單。

「吉林化纖用新材料做風機葉片的新聞你看了沒?」李雄翻出手機裡的行業資訊,「雖然咱們主營腈綸,但這種『材料創新驅動應用場景拓展』的思路,和咱們不謀而合。」他指著牆上的客戶地圖,從國內的波司登、羅萊家紡,到東南亞的服裝代工廠,再到歐洲的高端針織品牌,密密麻麻的標記見證着安泰紡業的口碑。「去年給德國客戶定制的仿羊絨腈綸紗,他們用來做滑雪服內襯,反饋說保暖性接近羊絨,成本卻降低一半。這種『高性價比+功能化』的產品,就是咱們的立身之本。」

夕陽透過車間的天窗,給堆積如山的腈綸紗卷鍍上一層暖光。黃廠正在安排明天的生產計劃:上午趕制山東客戶的10噸陽離子腈綸紗,下午調試新到的花式紗線機台,爭取月底前把「漸變段彩紗」的生產效率再提升15%。李雄則打開電腦,開始整理下周拜訪杭州服裝品牌的資料,文件夾裡躺著最新的產品手冊——封面是安泰紡業的老廠房照片,1993年的磚牆與2025年的智能車間在同一張圖裡,像一條跨越32年的時間線,串聯起三代紡織人的堅守與創新。

從長江邊的小廠到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安泰紡業的故事,或許正是中國紡織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以技術創新回應市場需求,用材料溫度編織產業未來。就像李雄常對團隊說的:「紡織不是夕陽產業,把一根腈綸纖維做到極致,就能在時代的經緯裡織出屬於自己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