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纺業:以‘色彩經濟’破局紡織業轉型,原液著色技術鑄就核心競爭力

安泰纺業:以‘色彩經濟’破局紡織業轉型,原液著色技術鑄就核心競爭力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2

7月初的張家港,暑氣漸濃,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一派井然有序——絳紅、湖藍、米白的腈綸條在流水線上勻速前進,經過牽伸、加捻,轉眼成為一卷卷色澤飽滿的紗線。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屏前,指尖劃過一組最新行業數據:「匯隆新材上週剛提到原液著色滌綸纖維的應用拓展,這恰好印證了我們多年前的判斷——‘色彩經濟’正在重塑紡織行業,而有色腈綸條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1993年在張家港扎根的紡織「老兵」,安泰紡業30餘年來始終專注腈綸領域,從最初的常規腈綸紗生產,到如今形成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全品類矩陣,每一步轉型都踩準了行業脈搏。「原液著色不是簡單的‘先紡後染’到‘先染後紡’的工藝切換,而是對環保與效率的雙重賦能。」李雄解釋道,傳統染色工藝耗水量大、色牢度不穩定,而安泰的有色腈綸條採用原液著色技術,在纖維生產階段就融入色母粒,不僅節水減排超60%,色牢度更是達到4級以上,「去年有家做高端童裝的客戶,正是看中我們的色牢度優勢,把全年30%的腈綸紗訂單都交給了我們。」

這份對市場趨勢的敏銳,同樣體現在對原材料波動的應對上。7月以來,丙烯腈市場的「小插曲」讓不少同行捏了把汗:山東海江13萬噸裝置臨時檢修、利華益現貨報價下調50元/噸,疊加國內工廠庫存增至4.58萬噸,短期供應節奏的變化考驗著企業的供應鏈韌性。「原材料是腈綸生產的‘生命線’,我們早就建立了‘三端聯動’機制。」生產部黃廠接過話頭,帶著記者走向原料倉庫,「前端,我們和吉林石化、利華益等頭部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鎖定基礎供應量;中端,通過智能庫存系統實時監控丙烯腈庫存變化,當上週庫存環比增加0.3萬噸時,系統自動觸發‘錯峰採購’預警,我們順勢下調了本週的採購量;後端,提前對接吉林石化月底投產的26萬噸新裝置,預留15%的增量配額,為下半年旺季備貨做準備。」

在黃廠的辦公桌上,一份《2025年Q3生產優化方案》格外醒目,其中「柔性排產」機制被重點標注:針對近期丙烯腈價格波動,車間將有色腈綸條與常規腈綸條的生產比例從6:4調整為7:3,「有色腈綸條的附加值更高,能對沖原材料成本波動,同時滿足下游家紡客戶對‘小批量、多花色’的定制需求。」黃廠指著車間裡正在調試的新設備,「這是剛引進的花式紗線生產線,能生產竹節紗、包芯紗等12種花型,下個月就能投產,正好趕上秋季面料採購旺季。」

從張家港的一隅車間,到服務全國200餘家家紡、服裝企業,安泰紡業的成長軌跡,正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驅動」向「質量驅動」轉型的縮影。「30年前我們靠‘做精一根紗’立足,現在要靠‘染活一抹色’突圍。」李雄望著窗外廠區裡「綠色紡織」的標語,語氣堅定,「無論是原液著色技術的深化,還是供應鏈韌性的提升,最終都是為了讓客戶用上更環保、更穩定、更具設計感的腈綸產品——這是安泰的初心,也是我們在行業變局中站穩腳跟的底氣。」

隨著吉林石化新裝置投產進入倒計時,丙烯腈市場供應將迎來新格局,而安泰紡業早已備好「答卷」:一邊優化生產工藝,將有色腈綸條的色號庫從200種擴展至300種;一邊深化與設計師品牌合作,開發腈綸與羊毛、棉的混紡花式紗線。在紡織行業綠色轉型的浪潮中,這家老牌企業正以「色彩」為筆,續寫著屬於自己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