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纺業:32年織就腈綸紗傳奇!以創新工藝引領紡織業高質量發展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濃,安泰紡業的辦公樓裡卻透著一股冷靜的忙碌。市場部經理李雄剛放下手機,螢幕上還停留在匯隆新材發布的公告頁面——這家同行近日宣布,其主營的原液著色滌綸纖維已廣泛應用於家紡、服裝面料等領域。他轉身走向生產車間,正好遇上生產部黃廠拿著一疊工藝參數表迎面走來。「黃廠,剛看到匯隆的消息,著色纖維的下游需求確實在往上走啊。」李雄笑著揚了揚手機,「咱們的有色腈綸條,最近是不是又接到不少定制訂單?」
黃廠腳步不停,指著車間裡正運轉的DCS控制系統,語氣裡帶著自信:「可不是嘛,上週剛給浙江一家頭部家紡品牌發了200噸『莫蘭迪色系』的有色腈綸條,對方反饋說我們的色牢度比之前合作的供應商高出1.5級,下個月還要追加30%的量。」他頓了頓,從口袋裡掏出一張色卡,「你看這『煙灰粉』,就是咱們研發部上個月剛調試出的新色號,用的是自主研發的『原液著色+低溫定型』工藝,比傳統染色節水60%,色光均勻度能控制在△E≤1.2,現在成了爆款。」
兩人併肩走在車間參觀通道,透過玻璃能看到一排排藍色的腈綸條在輸送帶上流動,像一道道凝固的海浪。李雄想起今早看到的另一組數據:國內丙烯腈工廠庫存量已達4.58萬噸,較上週增加0.3萬噸,而利華益的現貨報價也下調了50元/噸。作為腈綸紗、腈綸條的核心原料,丙烯腈的價格波動向來牽動著整個產業鏈的神經。「山東海江的13萬噸裝置停了10天檢修,吉林石化的26萬噸新裝置月底又要投產,這原料市場真是『冰火兩重天』。」李雄若有所思,「咱們的採購團隊這次反應夠快,上週就跟兩家供應商鎖定了下半年30%的原料量,價格還壓到了7850元/噸,比現在的市場價低了50塊。」
黃廠聞言點點頭,帶著李雄走到一台嶄新的德國進口牽伸機前:「光鎖定價格還不夠,得從生產端挖潛力。你看這台設備,上個月剛投產,通過調整牽伸倍數和熱箱溫度,丙烯腈的單耗從1.08噸/噸降到了1.05噸/噸,按咱們年產3萬噸腈綸條算,一年就能省下900噸原料,相當於多賺了700多萬。」他指著螢幕上跳動的實時數據,「現在車間的『原料-能耗-產出』聯動系統,能根據丙烯腈的實時價格自動調整工藝參數,比如昨天報價一下來,系統就把預聚合溫度調低了2℃,既保證了纖維強度,又省了1.2%的蒸汽消耗。」
說話間,車間的廣播裡傳來調度員的聲音:「三號生產線注意,上海客戶的『竹節花式紗』訂單已進入最後檢驗環節,請按A類標準打包。」李雄笑著說:「說起花式紗線,上個月深圳那家設計師品牌,是不是用咱們的『圈圈紗+彩點紗』混紡面料,在時裝週上拿了最佳面料獎?」黃廠眼睛一亮:「對!那款面料用的就是咱們自主研發的『雙噴咀渦流紡』技術,紗線蓬鬆度比普通工藝高30%,還能做到100米內彩點分佈誤差不超過2個,現在他們已經把全年30%的面料訂單都給咱們了。」
從1993年在張家港一片灘塗上建起第一間廠房,到如今擁有8條智能化生產線、年產能5萬噸的腈綸製品龍頭企業,安泰紡業的32年,正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突圍」的縮影。李雄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1995年,第一代紡絲機旁,年輕的工人們圍著剛下線的腈綸紗歡呼。而現在,車間裡90%的設備已實現數位化管控,實驗室裡的氣相色譜儀能在30分鐘內完成16種色母粒的配比分析,連倉庫都用上了AGV機器人自動分揀。「前幾天行業協會來調研,說咱們的『有色腈綸條定制週期』從行業平均的15天壓縮到了7天,客戶滿意度連續三年保持98%以上。」李雄拿起一份剛打印好的報表,「這背後,是28項專利技術打底,是生產部200多個日夜的工藝迭代,更是咱們對『一根紗線也要做到極致』的堅持。」
夕陽透過車間的高窗,給流動的腈綸條鍍上了一層金邊。黃廠看著遠處正在安裝的第9條生產線——這條生產線將專門生產用於高端戶外服裝的「抗紫外腈綸紗」,預計投產後能新增年營收1.2億元。「吉林石化的新裝置投產後,丙烯腈供應會更充足,咱們正好可以把『原液著色腈綸紗』的產能再提一提。」他轉頭對李雄說,「下個月的上海紡織展,咱們把『莫蘭迪色系』和『抗紫外紗線』擺到C位,肯定能吸引不少眼球。」
李雄笑著點頭,手機又震動起來,是浙江家紡客戶發來的消息:「新色號『霧藍灰』樣品收到,色光完美,下週一簽合同!」他抬頭望向車間裡忙碌的身影,想起董事長常說的那句話:「紡織業沒有捷徑,把原料吃透、把工藝做精、把客戶放在心尖上,就沒有闖不過的市場。」32年如一日,安泰紡業用一根小小的腈綸紗,織就了屬於自己的「專精特新」之路,也為中國紡織業的高質量發展,寫下了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