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32年深耕腈綸賽道,以快速響應與技術創新共振紡織產業新脈搏

仲夏時節的張家港,午後陽光透過安泰紡業辦公樓的玻璃窗,在市場部經理李雄的辦公桌上投下斑駁光影。桌上攤開的是最新的行業報告,李雄指尖劃過一組數據:1-6月全國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7426億元,同比增長3.1%;SW紡織製造指數上漲2.4%,出口總額1439.8億美元……他抬頭看向窗外不遠處的生產車間,那裡正傳來機器運轉的均勻聲響——這組數據背後,是安泰紡業與整個紡織行業共振的脈搏。
「黃廠,剛收到東南亞客戶的追加訂單,要的還是那款高彈有色腈綸條,說是下游服裝廠的夏季新款賣爆了。」李雄撥通生產部的電話,語氣裡帶著難掩的興奮。電話那頭,生產部黃廠剛從染色車間巡檢回來,藍色工裝袖口還沾著些許棉絮:「早盯著呢!上個月越南紡織品出口同比增長13.5%的消息一出來,咱們就調整了生產線排期,現在那條智能化色紡專線24小時連軸轉,色牢度和批次穩定性都按最高標準控著,保準讓客戶滿意。」
這樣的「快速響應」,對紮根紡織業32年的安泰紡業而言,早已是常態。1993年在張家港建廠時,這家企業就錨定了腈綸領域的差異化路線。從最初的基礎腈綸紗、腈綸條,到如今覆蓋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等200多個細分品類,安泰的每一步轉型,都踩準了行業趨勢的鼓點。就像今年上半年,當SW服裝家紡指數上漲0.3%的信號傳來,李雄帶著市場團隊立刻分析:終端消費回暖,意味著品牌服裝對「個性化面料」的需求會激增。「以前客戶要純色基礎款,現在點名要『漸變段彩紗』『竹節花式紗』,尤其是年輕品牌,恨不得每件衣服的紗線都有設計感。」李雄翻出客戶反饋表,上面密密麻麻記著各地服裝廠的需求,「咱們的花式紗線車間去年剛完成技改,現在能同時生產8種花型的紗線,從設計打樣到批量交付最快只要7天,這就是我們的底氣。」
底氣,來自於對生產端的極致打磨。在安泰的智能化生產基地,黃廠帶著團隊創造過不少「奇蹟」。去年為了攻克有色腈綸條的「高色牢度+低縮水率」難題,他和研發人員在車間泡了三個月,反復調整染色溫度曲線和纖維配比,最終將色牢度提升到4.5級以上,達到國際高端家紡標準。「現在新疆出臺紡織服裝產業九條新政,鼓勵企業搞技術創新,咱們更得往前衝。」黃廠指著車間裡的數位化中控屏,上面實時顯示著各條生產線的能耗、次品率,「這套智能系統能自動預警設備異常,生產效率比三年前提高了30%,碳排放卻降了18%,既響應了政策號召,也讓產品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
這份競爭力,正在國際舞臺上悄然綻放。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下紡織產業「新絲路」的延伸,安泰紡業的產品早已走出國門。就像吉林化纖在第三屆鏈博會上展示的「纖維產業新絲路」,安泰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編織著合作網絡——東南亞的服裝加工廠裡,用安泰腈綸紗織成的運動服面料正走向歐美市場;國內頭部家紡品牌的展廳裡,有色腈綸條製成的抱枕、毛毯因色彩持久度成為爆款。「上個月有個歐洲客戶來考察,看到我們從原料檢驗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品控記錄,當場就簽了全年採購協議。」李雄說,這樣的信任,源於安泰32年如一日的堅守——從1993年第一縷腈綸紗線誕生,到如今產能突破5萬噸,合作客戶覆蓋20多個國家,靠的就是「不將就」的態度。
傍晚時分,生產車間的燈光次第亮起,黃廠還在和工人調試新到的花式紗線捻線機,李雄則在整理明天的市場分析會材料。窗外,張家港的長江水靜靜流淌,就像安泰紡業的發展,沉穩而有力。當行業指數的曲線向上攀爬,當出口訂單的打印機不停作響,這家從1993年走來的紡織企業,正用每一根腈綸紗線、每一縷彩色纖維,為紡織產業的「新絲路」,編織著更細膩、更堅韌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