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三十年深耕鑄就有色腈綸隱形冠軍,以技術與市場洞察領航綠色紡織未來

安泰紡業:三十年深耕鑄就有色腈綸隱形冠軍,以技術與市場洞察領航綠色紡織未來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1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安泰紡業的辦公樓裡卻透著一股專注的忙碌。市場部經理李雄剛放下手機,螢幕上還停留在最新的化纖行業週報——截至7月9日當週,規模以上企業化纖產量同比增長5.5%。他轉身走向生產部,黃廠正盯著中控螢幕上跳動的參數,車間裡機器的嗡鳴帶著規律的節奏,一卷卷雪白的腈綸條正通過染色工序,幻化成深邃的藏青、溫暖的薑黃。

「黃廠,剛看到數據,化纖產量又漲了,咱們的有色腈綸條訂單最近確實熱鬧。」李雄遞過一份報表,上面密密麻麻記著近兩週的客戶需求,「江陰的針織廠昨天追加了200噸孔雀藍腈綸條,說要趕秋季童裝訂單;浙江的羊毛衫企業也在問,能不能把現有黑色腈綸條的色牢度再提一提。」

黃廠扶了扶眼鏡,指尖劃過螢幕上的原料消耗曲線:「這陣子原料市場可不平靜,山東海江那套13萬噸的丙烯腈裝置停了10天檢修,我還跟採購部的老週說,得盯著吉林石化那套26萬噸的新裝置——月底一投產,丙烯腈供應量上來,利華益那邊報價已經下調50塊到7900元/噸,咱們的成本又能鬆快些。」他頓了頓,指向車間角落的一組新設備,「你看,上個月剛調試好的連續式染色機組,現在每噸有色腈綸條能省15度電,染料利用率也從85%提到92%,應對這種原料波動,咱們心裡有底。」

這場關於市場與生產的對話,在安泰紡業的三十年歷程裡早已成了常態。自1993年在張家港落地生根,這家從腈綸紗線起步的企業,如今已成長為國內有色腈綸領域的隱形冠軍——年產能超8000噸的腈綸條生產線、行業領先的花式紗線研發中心,合作客戶覆蓋了長三角半數以上的高端針織、家紡企業。而支撐這份底氣的,恰是對行業脈搏的精準把握。

「上個月河北艾科瑞那個原液著色腈綸黑色纖維的專利授權,你注意到沒?」李雄翻到手機裡的新聞,「這兩年『綠色紡織』的風越吹越緊,下游品牌都在盯著『零水印染』,咱們的有色腈綸條走的就是原液著色路線——從丙烯腈聚合階段就注入色母粒,省去後道染色環節,不僅色牢度能到4級以上(比行業平均高1級),每噸還能節水80噸、減排COD 60%。」他想起上週接待的廣東客戶,對方拿著面料樣佈反復揉搓:「你們這薑黃色腈綸條織出來的毛衣,洗了十次都沒怎麼掉色,比咱們之前用的染色紗強太多了。」

這樣的認可,源於安泰紡業對技術的執著。黃廠記得2018年第一次嘗試原液著色時,團隊守在實驗室三個月,從色母粒配比到紡絲溫度,光調試參數就記滿了12本筆記本。「那時市場上都覺得『有色腈綸就是染個色』,但我們賭的是未來——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如今,公司的有色腈綸條已覆蓋120種常規色號,還能根據客戶需求定製特殊色,去年光定製色訂單就佔了總量的35%。

原料倉裡,幾排儲罐整齊排列,電子屏實時顯示著丙烯腈庫存量:1.25萬噸。「這是我們跟吉林石化簽的『投產保供協議』,新裝置一開車,原料就能直供,比市場價低3%不說,還能避免山東海江檢修這種突發情況斷供。」黃廠解釋道,「30年了,從最初幾台舊紡機到現在全自動化車間,安泰能在腈綸行業站穩腳跟,靠的就是『上下游一條心』——上游盯著原料波動,中游抓工藝優化,下游跟著市場需求跑。」

窗外,一輛滿載著腈綸紗的貨車緩緩駛出工廠,車身上「安泰紡業」的字樣在陽光下格外清晰。李雄看著報表上不斷增長的訂單數據,想起1993年公司剛成立時,父親帶著第一批樣品去上海參展的場景。從「張家港本地小廠」到「長三角有色腈綸標杆」,安泰用30年證明:在紡織這個傳統行業裡,所謂「風口」,從來都是留給那些願意沉下心打磨產品、讀懂市場的人。而屬於安泰的故事,還在繼續——在每一卷腈綸條的色彩裡,在每一次原料波動的從容應對裡,更在與萬千紡織人一起,編織著綠色紡織的未來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