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紡業:原液著色+功能改性雙劍合璧,綠色腈綸條搶占國際市場C位

(正文)
七月的張家港,長江邊的風帶着夏末的濕熱,吹進安泰紡業智能化生產車間的通風管道。生產部黃廠站在中控屏幕前,指尖劃過一組實時數據——當天線下的30噸有色腈綸條中,有12噸是為歐洲戶外品牌定制的"冰感防曬系列",纖維截面的異形結構在顯微鏡下清晰可見,這是他們今年新突破的"原液著色+功能性改性"複合工藝。
"李經理剛從廣交會回來,帶回的消息比這數據還讓人提神。"黃廠轉頭對身邊的技術員笑道,"他說現在客戶不提'環保'都不好意思開口,咱們這不用染色的腈綸條,在東南亞展位上被圍得水洩不通。"
市場部經理李雄此刻正在辦公室整理報告,桌上攤着的《2024中國腈綸行業白皮書》被他用螢光筆劃出重點:全年650萬噸產量、12%同比增長、300萬噸出口量——這組數據背後,是他和團隊近半年來頻繁往返於浙江、廣東面料廠的原因。"去年我們預判到腈綸短纖維出口會衝新高,提前把有色腈綸條的色牢度標準提升到歐標4級以上,現在看來賭對了。"他指著電腦裡的訂單表,某頭部家紡企業的秋季訂單中,採用安泰原液著色腈綸條的"抗菌暖感毯"占比已經從2023年的15%躍升至38%。
這場"賭對"並非偶然。1993年從張家港一家小紡紗廠起步時,安泰紡業主營的還是常規腈綸紗;2008年金融危機後,李雄在一次行業論壇上注意到"原液著色纖維"的潛力——這種在紡絲階段就融入色母粒的工藝,比傳統染色節省60%以上的水,還能避免染料殘留。當時團隊頂着"投入大、回報慢"的質疑,花三年時間改造了三條生產線,如今這些生產線正以95%的開工率運轉,產出的有色腈綸條不僅供應國內服裝品牌,還通過RCS再生認證進入了ZARA、H&M的供應鏈。
"要說最驚險的,還是去年那個防曬服訂單。"黃廠回憶起2024年夏天,某運動品牌突然要求在兩週內交付一批"高色牢度+UPF50+"的腈綸紗線。當時車間正在生產常規產品,他帶着技術組連續72小時調試設備,通過調整色母粒配比和紡絲速度,最終讓纖維的紫外線遮蔽率穩定在98%以上。"客戶來驗廠時,拿着光譜儀測了半小時,最後說'你們這工藝,比我們找的德國供應商還穩'。"說到這,黃廠的語氣裡帶着一絲驕傲。
如今在安泰紡業的實驗室,研發人員正在測試一種"溫變腈綸條"——低溫時呈深藍色,體溫升高後會漸變為淺藍,這種兼具功能性與趣味性的產品,瞄準的正是白皮書裡提到的"智能紡織品新興賽道"。李雄透露,他們剛和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達成合作,共同開發生物基原液著色腈綸,"政策鼓勵技術創新,行業趨勢又往功能性、綠色化走,我們這三十年的老廠,得踩着鼓點往前跑。"
車間裡,新一批印有"安泰紡業"標識的包裝正在封口,這些有色腈綸條將通過太倉港發往土耳其,再加工成戶外帳篷的面料。夕陽透過玻璃窗,給碼放整齊的紗錠鍍上一層金邊,就像這家紮根張家港三十年的企業,在紡織行業的浪潮裡,始終保持着向上生長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