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12年趨勢研判+創新工藝,讓有色腈綸條成防曬面料香餑餑

安泰紡業:12年趨勢研判+創新工藝,讓有色腈綸條成防曬面料香餑餑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24

清晨的陽光透過張家港安泰紡業生產車間的高窗,在排列整齊的紡紗機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生產部黃廠正俯身檢查一卷剛下線的有色腈綸條,指尖劃過靛藍色的纖維束——這是上週剛接到的一批防曬服面料商的加急訂單,要求色牢度達到4級以上,且需具備一定的抗紫外線性能。「李經理,這批300噸孔雀藍腈綸條的色光和強力都穩了,比實驗室數據還好。」他直起身,對著匆匆走來的市場部經理李雄揚了揚手裡的檢測報告。

李雄手裡攥著一疊剛列印的行業數據,額角還帶著趕路的薄汗。「黃廠,你看這個。」他把統計局6月的數據單遞過去,「全國紗產量206.5萬噸,同比漲4.9%,化纖產量736.4萬噸,漲4.7%。咱們腈綸紗的下游客戶最近催單電話快打爆了,尤其是做春夏裝的,都說‘紗線不夠用’。」他頓了頓,指尖點在另一份文件上,「還有這個,中消協昨天剛發的防曬衣物建議,特別提到‘選擇顏色較深、纖維密度高的面料’,這不正是咱們有色腈綸條的強項?」

這場對話發生在安泰紡業的「趨勢研判會」上——這個由市場部和生產部每週一次的碰頭會,已經堅持了12年。作為1993年就紮根張家港的紡織老兵,安泰紡業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紗生產,到如今覆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的全品類供應商,靠的正是這種對市場信號的敏銳捕捉。

「去年這個時候,咱們還在為有色腈綸條的‘小批量多色系’需求頭疼。」黃廠想起去年的調整,語氣裡帶著感慨。當時市場上突然冒出一批主打「個性化防曬」的新銳服裝品牌,點名要「莫蘭迪色系+抗紫外線」的腈綸原料,傳統的單色大貨生產模式根本跟不上。李雄帶著市場部跑了江浙滬20多家服裝廠,把客戶的色卡和需求一條條記下來,回來就拉著黃廠的團隊改工藝:在原有的色紡生產線基礎上,加裝了小批量配色系統,把單次起訂量從50噸降到5噸,還引入了德國進口的抗紫外線檢測設備,確保每一批有色腈綸條的UPF值都穩定在50+。「現在倒好,這批‘小單’成了香餑餑,上個月剛給杭州一家防曬服品牌發了12種顏色的貨,客戶說‘你們的紗線織出來的面料,既不用二次染色,又能保證防曬力,成本降了15%’。」

說話間,李雄的手機響了,是新疆一家紡織廠的老客戶。「王總,您要的高彈腈綸紗樣品?黃廠已經安排今天寄出,這次用的是咱們新研發的‘雙組分複合工藝’,彈性回復率能到90%,比之前的常規款提升12%……」掛了電話,他笑著解釋:「新疆上個月不是出了紡織服裝九條新政嘛,重點支持‘功能性纖維應用’,咱們這高彈腈綸紗正好能幫他們做運動防曬服的面料,客戶聽說政策能申請補貼,直接把訂單量從200噸加到了500噸。」

車間裡,最新一批花式紗線正在打包,金銀絲與腈綸纖維交織出漸變的光澤。「這是給江南布衣做的‘流光紗’,」黃廠指著標籤,「他們秋季新品要走‘自然肌理’路線,咱們的花式紗線車間用了3種捻度組合,才做出這種像陽光透過樹葉的效果。」作為華東地區少數能生產16種花式紗線的企業,安泰紡業的花式紗線車間有12條進口生產線,從圈圈紗到竹節紗,從彩點紗到包芯紗,每年能開發50多款新品,「上個月山東的客戶來看廠,說他們棉花長勢好,但想做‘棉腈混紡’的高端面料,咱們當場就用他們的棉樣和腈綸條試紡了一批,現在訂單已經在生產線上了。」

從1993年第一台紡紗機啟動時的「求生存」,到如今年產能超萬噸、合作客戶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的「穩發展」,安泰紡業的30年,恰是中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縮影。李雄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1995年的車間,工人們圍著老式紡紗機手工接線;而現在的智能車間裡,ERP系統實時監控著每台設備的能耗和產出,MES系統能精準到「每公斤腈綸條的染色誤差不超過0.5色號」。「黃廠總說,‘紗線是有溫度的’,」李雄望著窗外張家港保稅區的方向——那裡的棉花庫存雖同比略降,但安泰紡業早已通過與巴西棉商的長期合作,構建起穩定的原料供應鏈,「咱們這代紡織人,既要守得住‘一根紗的匠心’,也要跟得上‘一個行業的趨勢’。」

午後的陽光更盛,車間裡的機器聲依舊規律而有力。黃廠拿著剛出爐的檢測報告走向實驗室,李雄則打開電腦,開始整理下季度的市場調研計劃——下一站,是參加下個月的上海國際紡織面料展,帶著他們最新研發的「抗菌腈綸紗」和「再生腈綸條」。「數據裡有市場,車間裡有未來,」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安泰要做的,就是讓每一根紗線,都織進時代的經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