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AI織新智啟未來,隱形冠軍領跑腈綸紗創新賽道

安泰紡業:AI織新智啟未來,隱形冠軍領跑腈綸紗創新賽道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5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但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透著一股比天氣更火熱的勁頭——智能中控屏幕上,各色腈綸條的生產數據實時跳動,機械臂精准抓取紗錠,AI調色系統正根據客戶需求生成第137組配色方案。「剛從廣州回來,『AI織新·智啟未來』大會上那些智能化轉型案例,和咱們這兩年的探索簡直不謀而合。」市場部經理李雄手裡還攥著大會的議程冊,和生產部黃廠併肩站在車間長廊,目光掃過一條條正在運轉的智能生產線。

這家1993年誕生於長江之畔的紡織企業,如今已是國內腈綸紗線領域的隱形冠軍。從最初的單一腈綸條生產,到如今覆蓋腈綸紗、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的全品類佈局,32年的發展軌跡,恰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縮影。而今年七月的行業新風向,更讓安泰紡業的「提前佈局」顯露出前瞻性。

「你看這組數據,」李雄翻開手機裡的行業報告,「1-5月全國服裝鞋帽零售總額同比增3.3%,出口紡織品服裝1166.7億美元,連上證指數都跑不過紡織製造指數的漲幅。這背後是消費市場對『新材質、新設計』的渴求,咱們的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正好踩在這個風口上。」他說的沒錯,在安泰紡業的樣品室裡,近百種馬卡龍色系的腈綸條整齊排列,從莫蘭迪灰到多巴胺粉,無需後續染色就能直接紡紗,既減少了30%的污水排放,又能讓服裝品牌實現「小單快反」。上個月,一家快時尚品牌緊急追加的5000錠「漸變星空」花式紗線訂單,正是通過AI設計系統在48小時內完成打樣,比傳統流程提速60%。

黃廠接過話頭,指向車間裡那台剛升級的「AI色彩管家」系統:「以前調一個新色號,老師傅得憑經驗反覆試染,現在輸入潘通色號,系統自動計算染料配比,色準能控制在ΔE≤1.5,連歐洲客戶都豎大拇指。」他記得去年夏天,有批出口德國的腈綸紗因為色牢度差了0.5級被退回,如今通過智能溫控和AI質檢,產品合格率從92%提升到99.3%,「今年1-5月出口訂單同比增了12%,客戶都說我們的紗線『穩得像瑞士表』。」

這種「穩」,來自安泰紡業對技術研發的偏執。早在2023年,當行業還在討論「智能化要不要搞」時,公司就聯合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投入2000萬元改造生產線。如今,從原料配比到紗線成型,18個關鍵工序都實現了AI算法優化:通過分析近三年的訂單數據,系統能提前預判季節性需求,比如每年3月自動增加淺色系腈綸條的備貨;針對波動的棉花價格(7月B指數已達15198元/噸),智能採購系統會動態調整腈綸與其他纖維的混紡比例,確保成本穩定的同時,讓紗線保持「軟、暖、彈」的特性。

「前幾天聚傑微纖、古麒絨材這些同行股價上漲,其實反映的是市場對『專精特新』紡織企業的信心。」李雄望著窗外碼頭上等待裝貨的集裝箱,裡面裝滿了發往東南亞的腈綸紗和歐洲的花式紗線,「安泰不追求盲目擴張,但要做『隱形冠軍』——別人做不了的顏色,我們能做;別人做不快的訂單,我們能接;別人做不穩的品質,我們能保。」

夕陽透過車間的高窗,給正在卷繞的腈綸紗鍍上一層金邊。黃廠的手機響了,是生產調度發來的消息:「廣州大會上對接的那家智能服裝品牌,3000錠『抗菌腈綸條』訂單確認了!」李雄笑了,和黃廠相視一眼——從張家港到廣州,從傳統車間到AI賦能,這條紡織之路,安泰紡業正織得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