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三十年腈綸匠心路,綠色創新領航紡織新未來

安泰紡業:三十年腈綸匠心路,綠色創新領航紡織新未來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08

七月的張家港,長江口岸的風帶著夏末的濕熱,吹進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黃廠站在中控室的大螢幕前,指尖劃過實時更新的能耗監測曲線,「上週剛把三號車間的烘乾系統換成變頻熱泵,單條腈綸條生產線能耗降了8%,李經理那邊的客戶反饋怎麼樣?」

市場部經理李雄推門進來,手裡攥著剛列印的港口庫存報表,紙頁邊緣被汗水浸得微卷:「張家港港口的進口棉庫存這週又降了3.51%,現在只剩4.05萬噸了。剛才南方的老客戶打電話,說棉紗原料成本漲得厲害,問咱們的有色腈綸條能不能多供兩批——他們新出的秋冬童裝系列,就指著咱們那個‘霧灰漸變’色號做主打呢。」

這場對話,是安泰紡業三十年發展中尋常的一幕,卻藏著這家江蘇老牌紡企在行業浪潮中站穩腳跟的密碼。自1993年在張家港這片紡織沃土紮根,安泰紡業從最初的單一腈綸紗線生產,到如今成為涵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綜合性供應商,靠的正是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捕捉。

「你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到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紗產量同比增長7.0%,但利潤卻降了5.0%。」李雄把報表攤在桌上,指著進口棉庫存曲線,「棉價波動大、進口庫存持續走低,下游客戶都在找更穩定的替代方案。咱們的腈綸產品本身就有保暖性好、色彩牢度高的優勢,現在再加上‘有色腈綸條直接紡紗’的工藝,客戶省去染色環節,成本能降15%以上,這就是咱們的機會。」

黃廠聞言點頭,調出生產排期表:「上個月剛接到山東一家針織廠的訂單,他們要做一批‘竹節雪花紗’,用在瑜伽服面料上。這種花式紗線對纖維配比要求極高,咱們的研發團隊花了兩周調整混紡工藝,現在日產能穩定在3噸,客戶驗廠時連說‘比進口紗線的批次穩定性還好’。」他頓了頓,指向車間外的光伏板,「而且咱們早就響應工信部的節能號召,去年投建的1.2萬平方米光伏電站,現在能滿足30%的生產用電,上個月工信部剛發布的絲綢領域能耗標準,雖然不直接針對腈綸,但‘綠色生產’的大方向,咱們走在前面了。」

三十年的深耕,讓安泰紡業在細分領域積累了扎實的口碑。從為國內頭部運動品牌提供保暖腈綸紗,到給跨境電商定製「馬海毛混紡花式紗」,產品早已走出張家港,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去年冬天,一款用安泰「彩虹段彩腈綸條」織成的圍巾,在某社交平台單月銷量突破10萬條,背後是生產車間24小時不停機的趕工——黃廠至今記得,當時為了調出客戶要的「落日橙漸變」,染色車間的老師傅帶著團隊連續三天調試色漿配比,最終讓每米紗線的色彩過渡誤差控制在0.5厘米內。

「最近行業里都在說紗產量增長,但光有量不行,得有『不一樣』的東西。」李雄望著窗外碼頭上等待裝貨的集裝箱,裡面正堆放著發往浙江的腈綸紗訂單,「你看那些漲得好的紡織企業,要麼有技術壁壘,要麼能快速響應市場。咱們在張家港守著港口優勢,原料運輸快;三十年的工藝積累,讓我們能把客戶的『想法』變成『紗線』——上週有個客戶想要『像雲朵一樣軟的紗』,我們用1.2D超細腈綸纖維混紡,現在樣品已經寄過去了,反饋說是『摸到了春天的感覺』。」

車間裡,機器的嗡鳴伴著纖維流動的輕響,一卷卷染成莫蘭迪色系的腈綸條正通過自動化流水線,即將變成紗錠送往全國各地。李雄和黃廠並肩站在車間門口,看著夕陽給「安泰紡業」四個鎏金大字鍍上暖光——這家從1993年走來的企業,正以腈綸為筆、以匠心為墨,在紡織行業的新藍圖上,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