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堅守創新,AI賦能+韌性生產鑄就紡織增長新引擎

安泰紡業:32年堅守創新,AI賦能+韌性生產鑄就紡織增長新引擎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1

仲夏時節的江蘇張家港,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一卷卷色澤鮮亮的有色腈綸條正通過智能化流水線打包出庫。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監控屏前,手指劃過屏幕上跳動的銷售數據——今年二季度,公司腈綸紗、花式紗線訂單量同比增長12%,其中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漸變段彩紗更是供不應求。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這家紮根紡織行業32年的企業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捕捉,也是其在技術創新與生產韌性上的深厚積澱。

從AI浪潮到消費回暖:用數據錨定市場脈搏

「7月15日廣州海珠的那場盛會,我們團隊肯定要去。」李雄指著電腦屏幕上《紡織服裝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分析報告(2025)》的預告新聞,語氣裡難掩期待。作為市場前端的「偵察兵」,他深知這份業內首份系統性AI應用報告的價值——當人工智能大數據及現代紡織服裝產業聯盟成立,意味著行業將加速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安泰紡業早已提前佈局。去年底,公司便與本地高校合作搭建了小型AI研發實驗室,眼下正用算法分析近三年的消費數據:「你看,」李雄調出一組圖表,「年輕人對‘個性化面料’的搜索量年增35%,我們的花式紗線生產線立刻調整了參數,比如在圈圈紗裡加入抗菌纖維,在竹節紗中融入漸變色彩,這些創新產品今年上半年就貢獻了28%的營收增長。」

這恰好呼應了行業的整體回暖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紗產量同比增長4.9%,消費市場持續活躍。「不是所有紗線都能吃到增長紅利。」李雄解釋,「腈綸紗線因其柔軟保暖、易染色的特性,在童裝、家居服領域需求尤其旺盛。我們的有色腈綸條採用原液著色工藝,比傳統染色節能30%,顏色牢度更高,這正是品牌客戶當下最看重的‘降本+環保’優勢。」

從原料波動到生產韌性:以匠心守護供應鏈穩定

「李經理,丙烯腈原料的事不用擔心,庫存和替代方案都備好了。」生產部黃廠的電話打了進來,背景音是車間裡規律的機器運轉聲。7月初山東海江丙烯腈裝置臨時停車檢修的消息,曾讓不少同行捏了把汗——丙烯腈作為腈綸的核心原料,其供應波動直接影響生產成本。

但在安泰紡業的原料倉庫,記者看到一排排標註著「應急儲備」的儲罐。黃廠笑著揭開謎底:「我們有套‘雙軌供應鏈’機制,一方面與利華益等頭部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鎖定基礎價格;另一方面在連雲港港口設立中轉倉,常備15天安全庫存。這次檢修消息一出,我們立刻啟動預案,用部分進口丙烯腈替代,生產幾乎沒受影響。」

走進生產車間,更能感受到這家老廠的「新活力」。300多台紡紗設備中,60%已完成智能化改造,黃廠指著一台正在運轉的花式紗機說:「這是去年引進的德國賜來福設備,能同時實現加捻、包纏、竹節三種工藝,以前3個人管1台機,現在1個人能管3台,生產效率提了兩倍。」正是這樣的硬實力,讓安泰紡業在紡織製造指數7月上漲2.96%的行情中,穩穩抓住了訂單增量。

32年初心不改:用紗線編織行業未來

從1993年在張家港一片農田上建廠,到如今成為華東地區腈綸紗線的標杆企業,安泰紡業的成長史,也是一部中國紡織業的轉型縮影。「剛開始我們只做普通腈綸紗,客戶要什麼我們做什麼;現在,我們會提前半年預判趨勢,帶著樣品找客戶聊創新。」李雄翻出一本厚厚的客戶合作案例,裡面既有為國際快時尚品牌定製的環保腈綸條,也有為本土設計師品牌開發的藝術感花式紗線。

談及即將到來的廣州盛會,李雄和黃廠早已達成共識:「加入產業人才聯盟,不僅是學習AI技術,更要把我們在腈綸紗線領域的工藝經驗分享出去。」黃廠補充道,「下一步,我們計劃用AI優化染色配方,讓有色腈綸條的顏色種類從現在的200多種擴展到500種,讓每一根紗線都能講出更生動的故事。」

車間外,夕陽給堆放整齊的紗線卷鍍上了一層金邊。這家始終站在行業潮頭的紡織企業,正用32年的堅守與創新,將一根根細紗編織成連接傳統與未來的紐帶,也編織著中國紡織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