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AI賦能紡織「智」造,32年深耕腈綸領域開闢新藍海

安泰紡業:AI賦能紡織「智」造,32年深耕腈綸領域開闢新藍海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1

七月的江南,張家港保稅區的安泰紡業生產車間裡,機械臂正精準地將一卷卷色澤鮮亮的腈綸條轉運至下一工序,生產部黃廠長戴著智能手環,螢幕上實時跳動著各產線的能耗、良品率數據——這是公司半年前引入的AI生產管理系統,如今已讓腈綸紗線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2%。「李經理剛發來消息,廣州那場AI盛會的預熱報告裡提到,紡織行業AI滲透率明年預計突破30%,咱們這步棋算是走對了。」黃廠長對身旁的技術員笑道,語氣裡帶著幾分自豪。

1993年成立至今,這家紮根江蘇張家港的紡織企業,已在腈綸領域深耕32年。市場部經理李雄的辦公桌上,攤開著兩份文件:一份是剛出爐的《2025年上半年紡織行業運行報告》,上面清晰標註著「規模以上企業紗產量同比增長4.9%,化纖產量增長5.5%」;另一份則是7月15日將在廣州海珠發布的《紡織服裝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分析報告(2025)》議程。「消費市場活躍,紗線需求跟著漲,但光靠產能可不夠。」李雄指尖劃過「AI應用」的標題,「現在客戶要的是『精準供給』——比如上週上海一家設計師品牌,點名要12種漸變色彩的腈綸條,還要求下週交貨,這要是擱以前,光調色就得三天,現在有AI配色系統,兩小時出方案,黃廠那邊的柔性生產線直接對接,效率翻了倍。」

這份底氣,離不開安泰對產業鏈的深度把控。7月初,當山東海江13萬噸/年丙烯腈裝置臨時停車檢修的消息傳來時,黃廠長的手機差點被原料供應商的問詢電話打爆——丙烯腈作為腈綸的核心原料,其供應波動直接關係到生產穩定性。「別慌,咱們的原料庫存在檢修前就補到了90天用量,而且上個月剛和利華益簽了長協價,就算現貨價下調50元/噸,對咱們成本影響微乎其微。」黃廠長在生產調度會上拍了板,轉頭又叮囑技術員,「趁這波檢修,把那套AI原料配比模型再優化下,爭取讓每噸腈綸條的原料損耗再降0.5個百分點。」

這樣的從容,源於安泰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捕捉。近年來,隨著「綠色紡織」「個人化設計」成為行業關鍵詞,公司早早布局有色腈綸條和花式紗線兩大產品線。「傳統白坯紗利潤薄,還得靠染色環節,現在客戶直接要預染色的腈綸條,環保又省時間。」李雄拿起一卷薄荷綠的腈綸條,「像這種莫蘭迪色系,今年訂單量同比漲了40%,都是做瑜伽服、童裝的品牌訂的。還有那些竹節紗、圈圈紗,AI設計系統能根據流行色卡自動生成200多種花型方案,設計師用了都說方便。」

從1993年的單一腈綸紗生產,到如今涵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的全品類供應商,安泰的成長軌跡,恰是中國紡織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上週紡織製造指數跑贏大盤1.87%,說明資本看好行業前景,但真正的底氣還得靠技術和產品。」李雄望著窗外廠區裡新建的智能倉儲中心,那裡的AGV機器人正將打包好的貨物運往碼頭,「下個月廣州的產業聯盟成立,我們打算帶著AI配色系統和柔性生產方案去交流,說不定還能和海珠的AI企業合作開發更精準的市場預測模型。」

車間裡,黃廠長的智能手環突然震動,彈出一條提示:「三號產線腈綸紗斷裂預警,建議調整牽伸倍數至1.25倍。」他抬手在螢幕上確認,幾秒鐘後,產線參數自動優化,機器運轉的嗡鳴聲更顯平穩。不遠處的質檢台前,質檢員正用AI視覺檢測儀掃描剛下線的腈綸紗,螢幕上實時顯示「棉結雜質≤0.5個/克,符合優等品標準」。

三十餘載風雨兼程,從傳統紡織到「智」造先鋒,安泰紡業用一根根靈動的腈綸紗線,編織著屬於自己的產業故事。當AI與紡織的碰撞在廣州海珠拉開序幕,這家從張家港走出的企業,早已做好準備,以更智能、更綠色、更靈活的姿態,迎接紡織業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