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深耕一根紗,以技術創新與綠色生產織就紡織業韌性答卷

安泰紡業:32年深耕一根紗,以技術創新與綠色生產織就紡織業韌性答卷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2

2025年7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比天氣更火熱——數百台紡紗設備高速運轉,錠子發出均勻的嗡鳴,一卷卷色澤鮮亮的腈綸條正通過自動化流水線打包,準備發往浙江的針織客戶。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螢幕前,指尖劃過實時更新的行業數據,眉頭卻微微蹙起——螢幕上彈出的「山東海江13萬噸/年丙烯腈裝置臨時停車檢修10天」的消息(據7月7日行業動態),讓這位深耕市場20年的「老紡織人」敏銳地嗅到了原料端的波動信號。

「黃廠,丙烯腈這波檢修得盯緊點。」李雄拿起對講機,撥通了生產部的電話。電話那頭,生產部廠長黃衛國剛從車間巡檢回來,藍色工裝袖口還沾着些許棉絮,「放心,上週我們就根據原料行情預判做了調整,和江蘇斯爾邦、浙江衛星石化的長期協議能保障80%的供應,剩下的缺口用咱們的‘梯度庫存管理法’能補上,生產線不會斷。」黃衛國的聲音帶着底氣,這底氣來自安泰紡業32年來在供應鏈管理上的積澱——自1993年建廠起,這家從張家港鄉鎮企業成長起來的腈綸紗專業製造商,就把「原料穩則生產穩」刻在了骨子裡。

掛了電話,李雄的目光轉向另一組數據:全國棉花銷售率已達94.4%,同比提升8.9個百分點(截至7月3日統計)。「棉價穩、需求旺,下游客戶對非棉纖維的需求也在跟著漲啊。」他翻開筆記本,上面記着上週與廣東一家運動服飾品牌的溝通記錄:「希望開發更輕軟、色彩更飽和的紗線,用於瑜伽服面料。」這恰好與安泰紡業的核心產品不謀而合——有色腈綸條。不同於傳統紗線需要後續染色,安泰紡業的有色腈綸條在紡絲階段就完成了著色,不僅色牢度提升30%,還能減少80%的染色污水排放。「這不正呼應了工信部剛實施的能耗分級定額標準(FZ/T 07033—2024)嘛。」李雄笑著說,上個月公司剛投入2000萬元升級的「低溫染色紡絲工藝」,讓每噸腈綸條的綜合能耗下降了12%,在行業新規下反而成了競爭優勢。

車間裡,黃衛國正帶着技術員檢查最新投產的「花式紗線柔性生產線」。這條生產線能同時生產圈圈紗、竹節紗、雪尼爾等12種花式紗線,最小起訂量從5噸降到了1噸,交貨周期壓縮至7天。「你看這批‘彩虹漸變腈綸紗’,是給上海一家設計師品牌做的,用了我們自主研發的‘分段牽伸染色技術’,一根紗線上能自然過渡3種顏色,上週剛打樣就收到了30噸訂單。」黃衛國指着傳送帶上的紗線,眼裡閃着光。這種對工藝細節的極致追求,讓安泰紡業的花式紗線在今年紡織製造指數上漲2.96%的行情中(7月7-11日數據),成了下游品牌爭相採購的「香饃饃」——上半年訂單量同比增長45%,其中出口占比提升至28%,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對高色牢度腈綸紗的需求激增。

午後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車間牆上「1993-2025」的時間軸上,泛黃的老照片裡,初代紡紗機旁的工人正埋頭接線頭,而如今的智能車間裡,AGV機器人在自動搬運原料,AI質檢系統每秒鐘能識別500個紗線瑕疵點。「從腈綸條到花式紗,我們守了32年的‘一根紗’,但這根紗裡的技術含量、環保理念,早就不一樣了。」李雄望着窗外滿載紗線的貨車緩緩駛出工廠,「原料會波動,市場會變化,但只要把產品做到客戶心坎裡,把能耗降到行業標桿線,安泰紡業就永遠有‘紡’不完的故事。」

此刻,江蘇的風正帶着腈綸紗的輕柔,駛向全國各地的紡織廠——那裡,有設計師筆下的新款時裝,有孩子們身上的軟糯毛衣,更有安泰紡業用32年時光織就的,屬於中國紡織企業的「韌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