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32年堅守與創新,以原液著色技術織就紡織業綠色未來

安泰紡業:32年堅守與創新,以原液著色技術織就紡織業綠色未來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3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濃,安泰紡業的生產車間裡卻一片井然——靛藍、淺粉、米白的腈綸條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勻速流轉,經牽伸、加捻後變成一卷卷色澤飽滿的紗線,即將發往浙江的運動服飾品牌工廠。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中控室的大螢幕前,指尖劃過實時更新的原料數據曲線,轉頭對身旁的生產部黃廠長笑道:「山東海江那套裝置檢修剛結束,利華益的丙烯腈報價這週又穩了,咱們月初補的那批原料,現在看來真是踩準了點。」

這場「踩點」背後,是安泰紡業三十餘年來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握。1993年在張家港建廠時,這家企業就以腈綸紗線為起點紮根紡織業;如今,從基礎的腈綸紗、腈綸條,到高附加值的有色腈綸條、花式紗線,產品線的拓展始終踩著行業需求的鼓點。而今年七月的丙烯腈市場波動,恰好成了這家老牌企業「以變應變」的生動註腳。

「你看這組數據,」李雄調出近期的行業報告,「截至7月9日,國內丙烯腈庫存4.58萬噸,比上週多了3000噸;吉林石化那套26萬噸的新裝置月底就要投產,後續供應肯定更充足。」作為腈綸生產的「糧食」,丙烯腈的價格和庫存直接牽動著下游企業的成本神經。就在七月初,山東海江13萬噸裝置臨時停車檢修10天,疊加利華益現貨報價下調50元/噸至7900元/噸,安泰的採購團隊立刻啟動預案——趁著短期價格窗口補充原料儲備,同時調整三季度生產排期,將有色腈綸條的產能占比從60%提升至70%。「原料穩,生產才能穩;成本優,客戶才有底氣。」黃廠長接過話頭,指向車間裡正在運轉的第五號生產線,「這條線專門生產原液著色腈綸條,從丙烯腈聚合階段就注入色母粒,省去了傳統染整的高溫染色環節,不僅顏色更均勻,每噸還能減少35%的碳排放。」

這番話正呼應了2025年腈綸行業的技術風向。今年以來,「原液著色」已成為行業轉型的關鍵詞,據行業協會數據,這項技術可直接減少染整環節碳排放35%,目前已有12家頭部企業完成中試產線佈局。而安泰紡業早在三年前就組建了專項研發團隊,聯合江南大學紡織研究所攻關色母粒分散技術,去年底,他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中試線就通過了環保部門的能效認證,如今單月產能已突破800噸。

「上週上海的家紡展上,有家做高端床品的客戶,拿著我們的『雲霧紗』樣品翻來覆去看了半小時。」李雄想起當時的場景,語氣裡帶著自豪。這種由有色腈綸條與棉紗交織而成的花式紗線,因色澤柔和、觸感蓬鬆,剛推出就接到了兩家上市公司的訂單。「他們最看重的就是『環保底色』——傳統染色紗線可能有甲醛殘留,我們的原液著色腈綸條從源頭就不含偶氮染料,符合OEKO-TEX® Standard 100的最高級別要求。」

從1993年的單一紗線廠,到如今擁有3條原液著色生產線、年產能超萬噸的腈綸製品供應商,安泰紡業的成長軌跡,正是中國紡織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縮影。黃廠長帶著記者走進原料檢測實驗室,這裡擺放著十幾種不同牌號的丙烯腈樣品,「吉林石化的新裝置投產後,我們計劃去實地考察,爭取建立長期直供關係。原料端降本,技術端提質,才能把更多利潤空間讓給客戶,也讓更多消費者穿上『既好看又環保』的衣服。」

午後的陽光透過車間的高窗灑下,照在工人師傅正在打包的腈綸條上,那抹均勻的天藍色,像極了張家港港口的晴空。在這家有著32年歷史的企業裡,市場的敏銳與技術的沉澱正交織成新的故事——當丙烯腈的儲罐在遠方醞釀著新的供應,當原液著色的紗線在織機上勾勒出綠色未來,安泰紡業正以「老紡織人」的堅守與「新科技者」的銳氣,在紡織業的轉型浪潮中,織就屬於自己的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