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頁

安泰紡業:腈綸紗線內外雙熱,三十載深耕「織」就行業新機遇

安泰紡業:腈綸紗線內外雙熱,三十載深耕「織」就行業新機遇
李偉,市場部經理
25/07/15

七月的張家港,暑氣漸盛,安泰紡業的辦公樓裡卻透著一股比天氣更熱烈的勁頭。市場部經理李雄站在落地窗前,手裡捏著剛打印好的行業週報,指尖劃過一行數據:「SW紡織製造指數本週上漲2.3%,跑贏SW全A指數0.7個百分點。」他回頭看向辦公桌,另一張報表上,「1-5月我國出口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584.8億美元,同比增長2.5%」的字樣格外醒目。

「老李,琢磨啥呢?笑得跟撿到寶似的。」生產部的黃廠端著保溫杯走進來,工作服袖口還沾著幾縷淡藍色的腈綸纖維——那是剛從車間抽檢的有色腈綸條樣品。

李雄把報表推過去,指著數據笑道:「你看這兩組數,紡織製造板塊跑贏大盤,出口紗線還在增長,咱們的腈綸紗和有色腈綸條,今年怕是要『熱』出圈了。」

黃廠湊近一看,眼神也亮了。他在安泰幹了快三十年,從學徒到廠長,見證了這家1993年成立的張家港本土企業,如何從單一的腈綸紗生產,做到如今覆蓋腈綸紗、腈綸條、有色腈綸條及花式紗線的「紗線多面手」。「可不是嘛,上週剛給廣東一家服裝品牌發了批『星空藍』有色腈綸條,他們說要做秋季新款針織衫,點名要咱們這種色牢度達4級以上的。」他想起車間裡那台德國進口的染色機組,「當初堅持上這套設備,現在看來值了——小批量、多色號的訂單,咱們三天就能交貨,那些依賴傳統棉紗染色的廠子,哪跟得上這節奏?」

這話不假。今年以來,棉花市場的波動讓不少紡織企業捏了把汗:國內棉花價格B指數本週漲到15198元/噸,國際棉價卻下滑0.9%(ICE2號棉主力合約跌至67美分/磅)。原材料價格的「剪刀差」,讓越來越多下游客戶開始轉向腈綸等化纖紗線。「腈綸本身就有蓬鬆保暖、色彩鮮豔的優勢,」李雄補充道,「現在棉花價格不穩定,咱們的有色腈綸條直接省去了客戶後續染色的環節,既降低成本,又縮短生產週期,可不就成了香餑餑?」

說話間,李雄的手機響了,是浙江一家外貿公司的老客戶。「李經理,上次那個『竹節花式紗』樣品反饋很好,歐洲客戶追加了300噸訂單,能不能月底前交貨?」電話那頭的聲音透著急切。李雄瞥了一眼牆上的生產排期表,轉頭問黃廠:「車間目前的柔性生產線還能騰挪嗎?」黃廠立刻心領神會:「放心,咱們去年改造的智能生產調度系統不是擺設,把下週三的一批常規腈綸紗往後推兩天,優先保這個花式紗訂單。」掛了電話,李雄笑著說:「你看,1-5月全國服裝零售增長3.3%,內銷在回暖;出口紗線又漲了2.5%,內外兩頭都得抓。」

三十多年的深耕,讓安泰紡業摸透了紗線市場的「脈搏」。從最初靠腈綸紗打開市場,到後來研發有色腈綸條解決傳統紗線「染色難、色差大」的痛點,再到近年推出的「段彩紗」「圈圈紗」等花式紗線,每一步都踩在了行業需求的節點上。「記得2018年第一次做有色腈綸條,客戶都怕顏色不穩定,我們拉著技術部在車間守了一個月,每天測色牢度、拉伸強度,硬是把合格率從85%提到了99.5%。」黃廠的語氣裡帶著自豪,「現在全國棉花銷售率都到94.4%了(截至7月3日),說明下游需求旺,但原材料庫存降了(進口棉港口庫存週降3.08%),這時候誰能快速響應、提供差異化產品,誰就能站穩腳跟。」

午後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車間的流水線上。淡粉、湖藍、淺灰的腈綸條在機器中穿梭,轉眼就變成一卷卷色澤均勻的紗線。李雄看著監控屏幕上跳動的生產數據,想起上週行業會議上有人問他「安泰的祕訣是什麼」,他當時沒多說,此刻心裡卻有了答案——是1993年創業時「做中國最好的腈綸紗」的初心,是市場部盯著指數漲跌時的敏銳,是生產部守著車間爐火時的較真,更是三十多年來,把「趨勢」變成「機會」的那股韌勁。

「對了,」黃廠突然想起什麼,「下週要給山東的老客戶送樣,他們想試試用咱們的腈綸條混紡羊毛,做高端圍巾。我讓實驗室先調了幾個配比,你回頭看看?」李雄點點頭,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寫下:「7月重點:跟進混紡新品研發,梳理出口訂單產能。」窗外,張家港的紡織工業園裡,幾家工廠的煙囪正緩緩吐著白煙,而安泰紡業的故事,還在這一根根不斷延伸的紗線裡,繼續生長。